上篇《扫地出门》里面咱们说到,以斯大林同志为首的党内多数派把反对派扫地出门,多数派取得全面胜利。因此,在1927年12月19日举行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斯大林同志再一次提出“辞职”:
“同志们!我已经三年没有请求你们解除我的总书记职务了。全体会议每一次都拒绝了我。……我承认,尽管列宁同志写了大家都知道的那封信,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继续担任总书记。然而这些条件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已经不存在了,反对派已经被粉碎。……在我看来,现在是听从列宁指示的时候了。因此我请求全体会议解除我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同志们,我向你们保证,党只会从中受益。”
您觉得同志们会让他们爱戴的斯大林同志,离开领导他们的工作岗位吗?显然不会。
伏罗希洛夫同志当即提出拒绝斯大林同志的辞职,主持会议的李可夫同志采纳了中央组织局委员亚历山大·多加多夫 (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Дога́дов) 同志的建议,请代表们直接就这个问题进行表决,省得大家再排着队来歌颂和赞美斯大林同志。
于是除了一位同志弃权外,其他同志一致举手赞成斯大林同志继续担任党的总书记。
斯大林同志仍然没有“放弃”,随后他又提出了新的建议:“或许中央委员会认为取消总书记更有利。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时期,并不存在这个职位。”
斯大林同志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必须保留这个已死的制度……,我们为什么需要它?”他请求取消这个职位,“这很容易做到,党章里就没有”。
掌控局面的任务又落到了李可夫同志的身上,李可夫同志当即表示,中央委员会会继续保留总书记一职,这一职位是列宁同志设立的,也是斯大林同志,在包括现在已被开除出党的反对派在内的所有人投票后才获得的。李可夫同志说斯大林同志在列宁同志去世前和去世后的工作,充分证明了这一任命的合理性,关于这个问题的表决,获得了全票通过。
李可夫同志这一举动,就像前些日子他在乌克兰党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一样,表明要么他非常有信心能够拿捏住斯大林同志,要么就是他明白,即使对于像他这样的大佬来说,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得到斯大林同志的青睐,并且希望未来仍然能够得到斯大林同志的青睐。
也或者,李可夫同志对斯大林同志的认识,并不比加米涅夫同志在错失罢免斯大林同志机会的时候,更加深刻。
反对派被扫地出门,以斯大林和布哈林同志为首的多数派可以按照他们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了,多数派要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呢?
1925年和1926 年可以看作是新经济政策的顶峰,那两年的农业收成都还不错,粮食供求平衡,农民生活富足——既然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苏维埃政府怎么可以向农民征收如沙皇政权那般重的税收呢?这样休养生息的结果是农民的生活大都比战前要好。
农民的生活变好,还因为贵族都被打跑了,此时的农民拥有了过去贵族的土地。革命没有给俄国农业带来生产力的革命,也没有解决俄罗斯农业固有的问题,即落后的农民、原始的耕作方式和严重的农业人口过剩。
革命甚至给俄国农业带来的是倒退,农业中最现代化的部门受到的伤害最大。由于革命,原来用于市场化生产的大庄园被瓜分,成为自给自足的小块农地。因此即便产量相当,对外销售的粮食也会减少。
工业的破坏意味着无法提供技术进步所需要的工业品,工厂也无法吸走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
既然没有什么工业产品可买,农民也就没有了卖粮食的动力,他们把收获的粮食主要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进入市场的粮食数量远低于战前的水平。布哈林同志本以为农民有了钱,会从城市购买工业品,工业会随之增长,然而这种现象没有出现,那么“社会主义的原始积累”如何实现呢?
一贯以来坚决支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同志困惑了,“非常清楚,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不仅应该以牺牲国有工业内部工人阶级的生产为代价来发展,而且我们必须从非工业储备中抽取资源投入工业,包括从农业经济中抽取一些资源。”
显然布哈林同志思想有了些动摇,苏联工业的发展似乎必须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来进行,资本必须来自农民,需要他们为工业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尽管如此,他还是反对价格过高,因为那样富农就无法积累财富和投资农业。
在新经济政策下,1925年苏联的粮食产量达到顶峰的7,700万吨,1926年的粮食产量少一些,为7,300万吨左右。然而由于恶劣的天气,1927年苏联粮食的收成就差多了,官方估计能保住上一年的7,300万吨就不错了,甚至可能连7,000万吨都到不了。
收成的减少直接导致粮食收购量的减少,1927年从7月到12月的粮食收购季节,苏联政府只拿到540 万吨粮食,远远不到770万吨的计划目标。
粮食收不上来后果严重,莫斯科、列宁格勒还有红军可能又要挨饿,这不能不让苏联的同志担忧。沙皇政权的倒台没有几年,沙皇政权垮台的情形历历在目,临时政府也是因为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让布尔什维克有了上台的机会。
另外苏联的粮食不仅仅要养活自己,还要用来出口创汇,进口需要的机器设备实现工业化。
过去的沙皇俄国曾经“养活”了英国和德国,1913年的时候俄国出口粮食将近900万吨,到了1927年的苏联却只有区区的220万吨,这还怎么实现工业化的伟大目标?
粮食收不上来的原因有几个,除了前面咱们提到的革命消灭了用于市场化生产的大农场,让粮食的市场化率降低外,苏联政府给粮食定的收购价格一直比较低,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粮贱伤农,这样一来农民卖粮的积极性就不高了,农民更愿意把粮食用来饲养牲畜和奶牛,卖肉类和奶制品能赚更多的钱,市场上的粮食更少了。
呈交给斯大林同志的报告显示,粮食的市场化比例从沙皇时代的26%,急剧下降到眼下的13%。
当然你说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产量来解决问题,那个时代苏联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跟工业类似,比贫困落后的旧中国和印度高,比不上那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四分之三的粮食生产靠手工播种,近一半用镰刀收割,五分之二以人工方式脱粒。
看起来的确有很大的改进潜力,但生产效率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事实上相比于其它几个资本主义大国,苏联的农业发展缓慢,靠提高生产效率来解决问题,远水解不了近渴。。
说完农业再说工业,工业生产的情况同样不能让人满意。即便是经过新经济政策的休养生息,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还是没有恢复到1913年沙皇时期的水平。相比之下,英国和德国的工业比1913年增长了10%,法国增长了40%,美国更是增长了75%。
本来俄罗斯相较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就落后,此时差距愈发明显。
这时候的苏联,私营工业的总量已经被挤压到只占工业总产量的不到10%,所占份额还在继续下降。而主要的工业企业,也就是那些大型的国有工厂,几乎没有动力来降低过高的生产成本,甚至没有动力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社会主义体制的这种弊端从一开始就显现出来。
政府都有通过印钞解决经济问题的冲动,苏联也不例外,这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又不得不进行价格管控,最终的结果是市场运作恶化。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只会加剧经济的不平衡,助长采取更多行政手段的倾向,形成恶性循环。
强调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的特色,内战时期伏龙芝的政委、苏联最高经济委员会主席瓦列里安·古比雪夫 (Валериа́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Ку́йбышев) 同志,1928年1月在向党员干部讲话的时候说:“如果要在工业计划和市场平衡之间做出选择,那么市场必须让步。”
他承认市场运行确实有自己的规律,“可以是一股潮流,但是共产党员和布尔什维克一直能够逆流而上”,因为…… “党的意志可以创造奇迹……”
这真是苏联版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当然有苏联的同志明白问题所在,粮食收购困难在于人均产量下降、农民自身的消费增加,尤其是因为粮食价格低和农民所需的工业制成品价格高之间所谓的“剪刀差”。
对了,“剪刀差”一词是托洛茨基在还是同志的时候发明的,他善于用简单的比喻来说明复杂的事物。
给农民支付更高的粮食价格确实能够减少“剪刀差”,但结果肯定是卖给工人的面包更贵。更重要的是给收购的粮食定高价,粮食哪里还会有国际竞争力?苏联工业化急需的先进设备从哪里来?“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如何实现?
过去新经济政策期间苏联政府曾经采取过增加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工业品价格的方式来缓解矛盾。几年前这种措施非常有效,也是因为当时有闲置的工业产能可以恢复,但是到了1927年,即使是给粮食涨价让农民有了钱,工业品生产不出来,需求还是无法得到满足。
这一次苏联的同志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请看下篇《西伯利亚之旅》。
全部请见:
苏联往事 01 – 沙皇俄国 苏联往事 02 – 第一次革命
苏联往事 03 – 大战的考验 苏联往事 04 – 二月革命
苏联往事 07 – 和平、面包和土地 苏联往事 08 – 七月危机
苏联往事 09 – 科尔尼洛夫事件 苏联往事 10 – 决定性的时刻
苏联往事 15 – 布列斯特和平 苏联往事 16 – 捷克军团
苏联往事 17 – 镇压反革命 苏联往事 18 – 立宪议会委员会
苏联往事 21 – 内战胜利 苏联往事 22 – 战时共产主义
苏联往事 23 – 共产国际 苏联往事 24 – 喀琅施塔得起义
苏联往事 25 – 大饥荒 苏联往事 26 – 精神上的鸦片
苏联往事 27 – 新经济政策 苏联往事 28 – 列宁的继承人
苏联往事 31 – 列宁的遗产 苏联往事 32 – 斯大林同志
苏联往事 35 – 建设社会主义 苏联往事 36 – 一国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