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往事 03 – 大战的考验

上篇《第一次革命》里面咱们说到,沙皇要为斯拉夫小兄弟塞尔维亚出头,斯托雷平希望的二十年和平结束了。

塞尔维亚背后有人,奥匈帝国背后也有人,怕了你不成?俄国当然也不怕了,俄国背后还有人,于是各家盟友一起上阵,大战打了起来。

俄国军人豪迈地说:你们不是要占领全球吗?让我来帮你们!

在圣彼得堡也和其他交战国首都一样,战争的爆发伴随着爱国主义游行的浪潮,人们“大声欢呼”,向他们的君主致敬。杜马成员搁置分歧发表了一项声明,支持沙皇政府参战的决议。

游行后的活动是打砸德国商店,一群人还爬上德国大使馆的屋顶,把上面巨大的铜马雕塑给推了下去。

“德国名字”圣彼得堡也得改,得改成斯拉夫的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

战争的爆发,让世界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严重的分歧。马克思讲的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资产阶级,可不是让你们屠杀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同志。但是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纷纷忘了初心,表示要为各自的祖国而战,这些消息让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痛心疾首。

听说德国社会民主党投了支持战争的票,列宁同志一开始坚决不肯相信——一定是假消息!伟大的德国革命家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得知这个消息都想自杀!

列宁同志的老战友普列汉诺夫也背叛了马克思主义,跟意大利社会党的安格里卡·巴拉巴诺夫(Анжелика Балабанова)说:“如果我不是老病重生,我就会参军。” 用刺刀捅你的德国同志会让我非常非常高兴。

列宁对他的态度是不会再称他为同志,也不会跟他握手,只有冷言恶语!

战争开始,奥匈帝国背后的德国,面对不得不两线作战的现实,计划是打一个时间差。东边的俄罗斯帝国疆域辽阔,回旋余地大,人力资源充足,但是铁路系统不完善。德国统帅部估计,俄国军队全部动员起来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西边的法国只要一个星期左右,但是没有广阔的领土提供战略纵深。因此德国的计划是先集中兵力于西线,用六个星期的时间打败法国,然后回师东线再收拾俄国。

事实证明德国人失算了,俄罗斯人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战争动员进行得相当顺利。7月28日宣战,8月17日俄罗斯第一集团军就杀入东普鲁士,直逼柏林。德军不得不从西线调兵回援,虽然取得坦能堡会战大捷,但是在西线迅速取胜的幻想成为泡影。

俄军面对奥匈帝国屡有斩获,几乎要让奥匈成为第一个崩溃的帝国。不过在德国开始支援奥匈之后,东线战事跟西线一样进入胶着状态。战线几乎成为一条直线,北边俄罗斯帝国损失了一部分领土,但在南面,占领了奥匈帝国的一些领土。

到了1914年12月中旬,交战的双方都没有实现各自的目标。战前大家都以为这会是一场速决战,结果打成了持久战消耗战。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集中兵力先击溃俄国,结束东线战事,于是东线成为主战场。双方交手八个多月,德军占领大片俄罗斯领土,消灭俄军170多万人。

沙皇尼古拉二世见状决定御驾亲征,让皇叔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Романов)卸任俄军总司令去往高加索前线,1915年8月他亲自担任俄军总司令。

沙皇以为他一出面,以他的威望,必定可以团结俄罗斯各族人民,取得最后的胜利。

沙皇御驾亲征可谓利弊参半,让别人挂帅,仗打好了功劳自然可以揽在他的身上,起码算是知人善任,谁还敢跟皇帝争功?不过仗要是打败了呢?

以往要是打了败仗,沙皇可以走马换将,亲自上阵锅就没法甩给别人,您不是说您亲自部署亲自指挥的吗?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

1916年春,俄罗斯调集三个方面军200万人,由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Алекс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руси́лов)指挥,向德奥联军发起进攻,史称“布鲁西洛夫攻势” (Брусиловский прорыв)。

是役俄军大破奥匈帝国军队,让奥匈帝国只能在德军的支撑下苟延残喘,但是跟一次世界大战的其它战役一样,依然是没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且随着德军从西线调兵过来支援,战场态势并没有多大改观。尽管给德奥军队造成巨大损失,俄军自己的伤亡同样很大。

这样的消耗,让俄罗斯帝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承受了巨大的考验,连年的战争破坏了俄罗斯帝国的金融稳定,1914年到1917年间的战争费用,让沙皇政府的支出从400万卢布暴增到3,000万卢布。沙皇只好一边增加税收,同时大量向国外举债,即便如此,也只能筹集到俄罗斯所需资金的一部分,沙皇政府还要想其它办法。

俄罗斯的货币卢布原本是跟黄金挂钩的金本位制,财政吃紧,沙皇政府没有办法,只好不管不顾地大量印发钞票。短期来看确实解决了燃眉之急,有钱发工资了,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也有了保障,但是咱们都知道,这样搞肯定是要引发恶性通货膨胀。结果是从1914年到1917年,收入数字确实翻了一番,但是两项最基本的民生物资粮食和燃料的价格,翻了两番。

粮价暴涨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通货膨胀,农民们越来越不愿意卖粮食换钱了。换来的钱会迅速贬值,越来越不值钱,还不如留粮食在手里划算。再说农民手里的余粮也越来越少,用于生产化肥的原料被国家拿去生产炸药,耕地的马匹被军方征用去拉大炮运输给养。

粮食当然要优先供应军队,运输系统也要首先保障前线,即便农民愿意卖粮,运到城里也是天价,有限的运力奇货可居,钱少了没人给你运。

于是1915年以后,俄罗斯很大一部分地区开始吃不饱饭了,城里的情况尤其严重。1917年运到莫斯科的粮食只有战前的三分之一,这种情况下市民挨饿不可避免。而首都彼得格勒由于远离粮食产区,再加上大量难民涌入,面临的饥饿情况尤为严重。1917年年初彼得格勒居民的面包供应量,不到1914 年的四分之一。

俄罗斯管理不善的铁路系统加剧了这些问题,因为运输不力粮食烂在火车上的报道并不罕见。战时俄国的一位大臣后来承认:“有太多的火车车厢堵住了线路,我们不得不把其中一些车厢推到路基下,让运送紧急物资的列车通过。”

老百姓挨饿,军队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俄罗斯军队装备不善的主要因素倒不是缺钱,依旧是管理不善。军方和后勤部门之间的联络不畅,虽然军方接管了铁路系统,但只是战争的头两年还相对顺畅,1916年以后就不行了。

如果俄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的话,老百姓一时缺吃少穿忍一忍也行,毕竟国家在打仗。况且1914年沙皇要出手教训欺负斯拉夫兄弟的奥匈帝国,老百姓还是支持的。不过凡事总有个度,这仗打得看不到什么时候是个头,连早先支持沙皇的精英们,也开始倒戈了。

1914年8月俄罗斯要为斯拉夫兄弟出头的时候,沙皇跟杜马说散了吧,现在战争期间,全国人民需要团结一致,在朕的领导下取得最后的胜利。你们就不要再天天聚在一起,传递负能量的信息了。

杜马成员纷纷表示沙皇陛下说的没错,大家投票通过了战争期间暂停议政,全力支持沙皇的决议。不过不到一年,俄罗斯军队糟糕的表现,就让杜马成员看不下去了,要求重新聚在一起献计献策。沙皇尼古拉二世没有办法,只好同意杜马1915年7月重新开会。这一回来,杜马里面的负能量更满了,成了批评沙皇和他的手下指挥失当的平台。

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米留科夫

杜马也不都是批评,也提了建设性的意见,比如说用杜马的“民族信任部”替代沙皇那个无能的内阁,但是沙皇就是不同意,这让杜马中支持沙皇的那一派很是受伤。按照立宪民主党领袖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米留科夫(Па́вел Никола́евич Милюко́в)的说法就是,沙皇和他的顾问们“拒绝了向他们伸出的援手”。

立宪民主党是1905年革命后,乘着沙皇要立宪的西风成立的政党,是忠于沙皇的改革党。立宪民主党希望俄罗斯能够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沙皇的权力受到民主选举产生的制宪议会的限制,是俄罗斯最大的自由主义党派。立宪民主党相信,“民族信任部”这样一个代表整个俄罗斯的机构,能够解决眼下国内无法解决的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

另一个忠于沙皇的政党是十月党,这个十月党不是后来十月革命的那个布尔什维克党,这个十月党的名字来源于沙皇1905年10月发表的那个《十月宣言》。十月党也是希望沙皇可以依照他的承诺实施改革,不过对沙皇更加“宽容”,他们认为,杜马成立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宪政进步!

两个党都是君主立宪党,只是一个强调立宪,另一个更强调君主。

想想也是,沙皇真是错失了“伸出的援手”,毕竟自由主义政党还要君主,革命的政党社会民主工党和社会革命党,就不要你沙皇了。

农民党社会革命党里面也分左右,左派社会革命党人认为只有暴力革命,才能给俄罗斯带来必要的变革。右派的社会革命党人虽然也相信革命,但还是准备同其他政党合作,以便马上就能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社会民主工党两个分支的主张也有些相似,孟什维克愿意同所有的进步党派结盟,一道推翻沙皇的统治。而列宁同志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绝不妥协,认为只有布尔什维克才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布尔什维克,才具有实现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一切!

不过在1917 年初,俄罗斯帝国敌对势力的领导人大部分都在境外,杜马中是愿意同沙皇合作的改良派。

由于实在是没有办法参与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422位杜马代表中236人组成一个集团号称“进步集团”,开始批评政府的政策。一开始这个团体也没有直接挑战沙皇的权威,而是想请沙皇做出点让步,但是沙皇尼古拉二世愣是不睬他们。随着俄罗斯仗越打越糟,沙皇的人心越来越失,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变故呢?请看下篇《二月革命》

全部请见:

苏联往事 01 – 沙皇俄国                              苏联往事 02 – 第一次革命

苏联往事 03 – 大战的考验                          苏联往事 04 – 二月革

2 Comments:

  1. 亲自部署亲自指挥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