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往事 21 – 内战胜利

上篇《邓尼金》里面咱们说到,随着源源不断的增援部队抵达前线,红军扭转了战场形势,把白军一路赶了回去。

为什么白军一上来气势汹汹,但是遇到挫折后就迅速落败了呢?原因很简单,布尔什维克优势占尽。通过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抢占了俄罗斯帝国的核心部分,俄罗斯民族的聚居地,只把四周边缘地区留给了白军,在这些边缘地区居住的是俄罗斯帝国内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

彼得留拉

邓尼金的地盘在顿河和高加索地区,这里的乌克兰人想要的是“乌克兰人的乌克兰”,“没有莫斯科人或者犹太人的乌克兰”,不论是西蒙·瓦西里耶维奇·彼得留拉(Си́мон Васи́льович Петлю́ра)领导的右翼民粹主义,还是内斯托尔·伊万诺维奇·马赫诺(Нестор Іванович Махно)领导的极左无政府主义,都不支持交战中的任何一方,甚至同时与两边为敌。

马赫诺和他的手下在别尔江斯克 (Berdyansk),1919年

像马赫诺就在1919年8月1日发布了他自己的第1号命令,号召消灭白俄的“资产阶级”和红俄的政委。邓尼金在前面打胜仗,马赫诺在后面抄后路,邓尼金前面一失利,局面立刻就变得不可收拾。

乌克兰农民过去不喜欢德国占领军,现在同样不喜欢邓尼金,因为他们都抢粮食。不用说他们肯定更不喜欢搜刮,不,征粮力度更大的红军。于是农民们甭管你们谁来,都把粮食藏起来为先,不给你们这帮俄国人留下一粒粮食。

而就在这节骨眼上,英国人的行为无疑如同在白军背后又捅上了一刀。

前面咱们说过,各股反布尔什维克势力全部依赖外援,此时白军后面最大的幕后黑手英帝国主义开始退缩了。1919年11月9日在伦敦市政厅举行的市长宴会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英国将放弃俄罗斯:“俄罗斯是一块流沙”,英国是时候在进一步陷进去之前离开了。接下来冬天的几个月时间,是各方“反思和重新考虑”的时间。

劳合·乔治这么快就抛弃了白军,让契切林和列宁同志都没想到,对白军的士气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在邓尼金军中的一位英国记者后来写道,英国首相的这番讲话传到俄罗斯,让白军仿佛“遭到电击一般”。几天之内,“整个俄罗斯南部的气氛都发生了变化……乔治先生认为志愿军事业注定失败的观点,更加助长了这种失败变为现实的可能。”

接下来邓尼金的志愿军就只剩下负隅顽抗了,12月16日他们丢掉基辅。1920年1月3日放弃察里津,1月7日是新切尔卡斯克(Новочерка́сск)和罗斯托夫(Ростов)。

看到大势已去,顿河哥萨克也不再支持邓尼金。邓尼金别无他法,只能带着残兵败将在冰天雪地里逃往库班,“白俄“势力全面溃败。

从俄罗斯内地逃来的难民,还有曾经跟邓尼金合作过的卡尔梅克、鞑靼、哥萨克和切尔克斯的显贵们,带着他们能带走的所有东西徒步跟着邓尼金逃亡。

白俄逃离新罗西斯克

1920年3月在新罗西斯克,成群结队的难民企图抢在红军到来之前,登上最后一艘英国或者法国的船。

克里米亚不久之后也全部沦陷,俄罗斯这场红军和白军之间的内战以红军的胜利而告终。

1919年11月7日,列宁和托洛茨基在莫斯科红场庆祝十月革命两周年

说起这场内战的胜利,立下最大功劳的必须是红军的缔造者托洛茨基同志。这位被列宁同志称为“我们党内最有能力的同志”辞去外交人民委员后,作为战争人民委员,组织起一支纪律严明的正规军队。

二月革命后在布尔什维克的努力下,俄罗斯军队濒临崩溃。军中的等级、军衔、官服、敬礼和尊称等等都被取缔,因为这些东西都属于“反动的”过去。然而托洛茨基同志对这些“革命理念”不以为然,坚持认为战争本身要求组织纪律更加严格而不是更松散。

虽然用“指挥员”代替了“军官”一词,但在所有其它重要方面红军恢复了过往的传统,恢复了军衔和以往习惯的称呼,只是加上“同志”,比如说“上尉同志”。二月革命后民主氛围中流行起来的士兵选举军官的做法,也被托洛茨基同志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扔进历史垃圾堆的还有那个“士兵委员会”。

尽管很多布尔什维克反对,托洛茨基同志坚持征召大量前沙皇军官入伍,这一做法在前沙皇军官那里阻力倒是不大,这些旧军官里大都除了当军官别的职业也没有干过,有了下岗再就业机会不去珍惜的是少数。

为了保证这些人忠诚可靠听党指挥,托洛茨基同志给他们配上监军,不,政治委员。这些专业的军官让红军迅速专业化正规化,成为一支充满效率的战斗力量。

除了物质因素,托洛茨基同志同样相信士气和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在战争中托洛茨基同志不断地向红军指战员灌输强烈的使命感,激励他们为革命的理想去战斗去献身。

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下,托洛茨基同志强调红色政权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危险,要求所有能够动员起来的人都必须参加红军,那些社会背景或者政治背景不可靠的人,也要编入劳动营,去从事挖战壕、运给养和拉大炮这样的后勤工作。

把所有能够动员起来的人都填进部队,也意味着大多数应征入伍的农民并不可靠。跟城市里下了岗的工人不一样,农民家里都有地要种,大多数人并不愿意背井离乡跟着红军去打仗。于是当部队开拔离开这些农民兵家乡的时候,尽管处罚严厉,1919年下半年就枪毙了600个逃兵,农民兵们还是纷纷拔腿开溜。根据苏联的资料,1919年的逃兵人数是176万,当然很多人后来又归队了。

托洛茨基同志和列宁同志都认为,只有那些主要由工人组成的部队才作风优良能打胜仗。

征召工农加入红军委员会(1918 年)

当然这不是说红军全是靠着抓壮丁来维持这支300万人的革命大军,很多人还是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信念,真诚地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并愿意为此而献身。

按照当时欧洲军队的标准来看,红军缺乏装备专业知识不足,但是在俄罗斯,红军很快就在战斗效率和战斗意志方面超过他们的白军对手,赢得最终的胜利理所当然。

高尔察克在向部队授旗,1919年

而白军方面,各支反布尔什维克的势力各自为战,完全无法进行统一协调的行动。高尔察克成为“全俄临时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后,邓尼金表示接受高尔察克的领导,但即便是这两支最大的反布尔什维克势力,也没有能够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这就给了布尔什维克以各个击破的机会。

反布尔什维克的西伯利亚军队,1919年

反布尔什维克的势力本身不能统一行动,他们背后的各个帝国主义势力,也没有统一明确的目标。

沙皇统治在1917年垮台的时候,西方盟国首先担心的是如果俄罗斯新政权同德国单独媾和,德国就可以把他们巨大的军事资源从东部战线转移到西线。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西方盟国给俄罗斯提供大笔资金大量物资,支持俄罗斯继续参战。临时政府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也接受了这一做法。

然而1918年3月布尔什维克政府同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让西方盟国这一希望落空。西方盟国认为布尔什维克政府背叛盟军事业的同时,也担心他们援助俄罗斯的战争物资落入德国之手,英国和美国赶紧出兵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先把这些物资保护起来。布尔什维克政权赖掉俄罗斯前政权的外债,尤其让在俄罗斯有大量投资的法国人感到气愤。

大战结束之后,西方盟国便有些不知所措。血腥的战争刚刚结束,西方各国都不想再打仗,尽管他们都非常讨厌这个布尔什维克政权,但是也没有心思亲自下场把布尔什维克给灭了。

再说西方盟国派驻俄罗斯部队的规模毕竟有限,想完全消灭布尔什维克需要更大的投入,除了反共分子丘吉尔外,没有哪个西方政客会有这种执念。最后他们能做的,只剩下扶持反布尔什维克势力,给他们提供些武器弹药,让他们去推翻布尔什维克。

面对这种情形,列宁同志果断打出爱国主义牌,说那些反布尔什维克的“白军”都是外国势力的代理人,红军则是俄罗斯民族利益的坚定捍卫者。

如此状况之下,西方敌对势力最后这一努力同样遭到失败毫无意外,夹着尾巴灰溜溜跑路是他们唯一能够做到的。1919年底法国和美国的军队就全部撤走,1920年底除了日本,所有外国军队都离开了俄罗斯,日本人赖到1922年。

西方敌对势力取得的唯一成功,是迫使列宁同志承认了波罗的海沿岸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独立。这一方面是形势所迫,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现出列宁同志能够审时度势,采取灵活政策的高超政治手段。反观各支反布尔什维克势力往往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不能为胜利适时采取最恰当的策略。

高尔察克在承认芬兰独立的问题上完全不懂得变通,邓尼金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也难怪他们,他们的梦想是恢复一个强大统一的俄罗斯,四分五裂的俄罗斯肯定不是他们心目中强大的俄罗斯,“独立国家联合体”也不是,这让一心想脱离俄罗斯帝国独立建国的那些民族,如何愿意配合你们去打布尔什维克?反布尔什维克的势力以俄罗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作为根据地,后方如此不稳,焉能不败?

布尔什维克把这场内战描述为“阶级战争”,是“红军”和“白军”之间的一场较量,但是还有各种第三方势力“绿军”参与其中。这些第三方势力有的是为了自己民族的独立,有的是对抗红白两军盘剥的“农民起义军”。他们要么目标有限,要么缺乏明确的政治诉求,显然不能形成共同阵线来挑战内战中的任何一方,只能制造一些麻烦,同时遭到两方的打击。

契卡自然能够高效率地镇压反对势力,所到之处契契卡卡。白军也不是善男信女,同样不分青红皂白大开杀戒。像很多内战一样,红军和白军都指责对方不停地犯下滔天罪行,他们说的也都没错,双方都用恐怖高压手段打击敌对一方的势力甚至是无辜,谁也不比谁仁慈,最后的胜利当然属于手段效率更高的一方。

对于内战取得胜利,动员能力至关重要,这一点正是布尔什维克的强项。这方面布尔什维克是怎样做的呢?请看下篇《战时共产主义》

全部请见:

苏联往事 01 – 沙皇俄国                              苏联往事 02 – 第一次革命

苏联往事 03 – 大战的考验                          苏联往事 04 – 二月革

苏联往事 05 – 临时政府                              苏联往事 06 – 四月提纲

苏联往事 07 – 和平、面包和土地                苏联往事 08 – 七月危机

苏联往事 09 – 科尔尼洛夫事件                   苏联往事 10 – 决定性的时刻

苏联往事 11 – 十月革命                              苏联往事 12 – 巩固政权

苏联往事 13 – 停火                                     苏联往事 14 – 不战不和

苏联往事 15 – 布列斯特和平                      苏联往事 16 – 捷克军团

苏联往事 17 – 镇压反革命                         苏联往事 18 – 立宪议会委员会

苏联往事 19 – 高尔察克                              苏联往事 20 – 邓尼金

苏联往事 21 – 内战胜利                              苏联往事 22 – 战时共产主义

2 Comments:

  1. 页面的歌曲是什么啊?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