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星期五 卡德纳斯 Cárdenas

吃过早餐,

这一天的行程,去古巴的另一座城市卡德纳斯 Cárdenas,走访古巴的普通人家。

进入卡德纳斯市区前,有一个巨大的螃蟹雕塑,所以有人管卡德纳斯叫做“巨蟹市”。跟那个马坦萨斯一样,“卡德纳斯”也是英语的读法,西班牙语读起来还是没有那个s。

据说卡德纳斯是哥伦布在古巴登陆的地方,也是设计了古巴国旗的纳西索·洛佩兹,率领古巴分裂分子登陆古巴的地方,海边是“古巴国旗纪念碑” Monumento a la Bandera Cubana。关于“古独分子”纳西索·洛佩兹的故事,请见草根《古巴的前世今生》系列《门罗主义》那一篇。

1846年建成的卡德纳斯大教堂 Catedral de la Purísima Concepción de Cárdenas,前面是哥伦布的雕像,

哥伦布的脚旁是一个地球。

一辆载着游客的马车驶过教堂,

2012年的时候卡德纳斯人口为88,987人,是当时古巴第15大城市,2022年人口估计达到了158,322。

导游带领大家前去造访古巴的普通人家,这就是一户普通的人家,房子密集地挤着,让人想起了过去的大杂院。

室内墙壁斑驳,

不过卧室有自己的卫生间,比过去大杂院共用一个公共厕所,还是要好一些。

冰箱是一个现在已经不存在的牌子,韩国大宇。

冰箱里空空荡荡,别问问什么这么黑,因为停电了。停电是新常态,好在时间都不太长,不会让冰箱里的东西化完,古巴的气温这么高。

草根最后悔的是,没有如导游说的那样,带上“所有你们觉得可以送出的东西,他们什么都缺”。想想也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不也什么都缺吗?曾经很长时间,草根家最让邻居朋友羡慕的东西,是一个铁皮饼干桶,跟现在随处可见的铁皮饼干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没有现在的精致。

街上破旧的房子,看起来同样住着人。

小店墙上的价目表,啤酒和比萨的价格大都是200-300比索,通常古巴人的月工资是5,000比索。

骑自行车的老人在路口停了下来,回头微笑着跟草根打招呼。虽然同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古巴人热情、友好,跟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不大一样。
另外虽然古巴现在很穷,但是古巴人的素质很高,这位老人骑自行车要穿过一条主要街道的时候,先停下来让行主路的车辆。汽车也是如此,即便是在交通相对繁忙的哈瓦那市中心,车也都会礼让行人。

这一家男主人有手艺,家境就比上一家要好很多。

卧室看起来整洁干净,

物质生活也要丰富得多。

卫生间后面还有淋浴房。

男主人会修车,虽然不好向大家收费,但是通常古巴人都会用东西来交换,物质生活按当地标准来说相当不错。

跟主人告别,女主人带着孩子在门口送别大家。

又是金融机构,又是排队,导游说古巴人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也是无奈,物质匮乏什么都要排队,急又有什么用?

小小的五金店,遥控器要价2,500比索,飘洋过海来自中国,当然要比产地中国贵很多。

饭馆吃一餐要两三千比索,半个月的工资。

物质匮乏的古巴,就不要指望有什么超级市场了,除了商品寥寥无几的小店,就是这样的“集市”。

喝过1美元三杯,或者100比索一杯的甘蔗汁后,导游带着大家前去造访一户华人人家。

街边的水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全部封死,留下一个一个可以掉进去人的缺口,是因为水泥板缺乏吗?

一位妇人拎着桶,好奇地看着这一行中国人。

面目黝黑的美女是华人的后代,看出来了吗?

路边的水沟里,居然有这么多的小鱼。

一辆“古老”的卡车,一开始草根以为也是苏联的,但是车头上的标志显示这是一辆日野。回来查资料发现,原来这是经典的日野 TE120 卡车,推出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

不来古巴,能见到还在路上跑的这么经典的卡车吗?

绕回卡德纳斯大教堂,教堂据说周日还做弥撒。

哥伦布塑像1858年树立于此,据说是拉丁民族第一座哥伦布塑像。
全部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