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往事 19 – 高尔察克

上篇《立宪议会委员会》里面咱们讲到,在萨马拉的立宪议会委员会领导下的政府,政治上太有杀伤力了,一经成立立即成为布尔什维克的眼中钉肉中刺,毕欲除之而后快,为此布尔什维克派出最精锐的部队爱沙尼亚步枪兵。立宪议会委员会抵挡不住,只好向东头投靠鄂木斯克的那个政府。

在鄂木斯克的政府是米留科夫领导的立宪民主党,同社会革命党温和派合作的产物,领导这个政府的是前俄罗斯黑海舰队司令高尔察克。

二月革命过后,1917年6月高尔察克辞职去往英国,后来到了美国,在美国的海军学校里当了一阵子老师,然后回到俄罗斯。

1918年11月17日晚,前沙皇军官和西伯利亚哥萨克策动一场政变,把高尔察克推了上去,成为新的“全俄临时政府”的“最高统治者”。

有说法是高尔察克本人并没有参与到这起政变之中,对政变也毫不知情,只是大家觉得新政府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领军人物,政变军人就把他推了出来。但是这起事件还是被叫做“高尔察克政变”,这也让高尔察克和他的政府给外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高尔察克和英国将军诺克斯

英国驻西伯利亚军事代表团团长诺克斯(Alfred W. E Knox)和西伯利亚的英国军事当局,对于亲英派高尔察克上台当然表示“热烈欢迎”,或许暗中还助了把力。

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议已经签署,布尔什维克便毫不犹豫地指责高尔察克跟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而布尔什维克和红军则是在保卫俄罗斯,抗击得到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支持的“白军”。

高尔察克手下军队有143,000人,人数上略多于对面117,600人的红军东线集团军群,但是红军方面拥有372门对256门的火炮优势,以及1,471挺对1,235挺的机枪优势。红军在莫斯科以东的“后方”,还有150,000人的后备军。

高尔察克的根据地位于地广人稀的西伯利亚,跟布尔什维克控制的俄罗斯腹地无法相比。布尔什维克控制着俄罗斯民族的聚居区,人口优势明显,红军可以从俄罗斯人中大量招募军人。在列宁同志1918年10月号召征召300万大军后,红军很快就会具有压倒性的数量优势。

布尔什维克还占据着俄罗斯的两处工业中心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继承了旧沙皇军队的大部分武器装备,其中步枪220万支、机枪18,036挺、手枪16.7万支、中小型火炮43万门、重炮500门、子弹炮弹30亿发、手榴弹156万颗。

图拉(Тула)的军工厂虽然生产还待恢复,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红军的“后劲”很快就能显现出来。

时间在红军一边,布尔什维克取得人员和装备上压倒性优势只是时间问题,高尔查克要想取得胜利必须马上采取行动。

作为海军上将的高尔察克指挥陆上作战显然不是本行,他把作战指挥的任务交给了俄罗斯前最高统帅部的参谋列别捷夫(Лебедев Дмитрий Антонович)。

承担重任的列别捷夫有点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跟顿河地区邓尼金志愿军将多兵少的情况相反,高尔察克所在的西伯利亚地区大战的时候是后方,没有多少军队更没有什么军官,沙皇的军官大都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在布尔什维克控制的那些地区。

鄂木斯克这里拥有将军军衔的只有汉任(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Ханжи́н),还是位炮兵将军。捷克斯洛伐克军团那边全是战俘,军官都不多,更别提什么高级军官了。领头的加伊达(Radola Gajda)“将军”是自己给自己封的将军,指挥作战的经验仅限于坐着火车占占火车站。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高尔察克的西伯利亚人民军仍然于1919年3月中旬发起进攻,毕竟拖得越久红军会越强大。高尔察克的白军沿着彼尔姆(Пермь)和奥伦堡(Оренбург)之间 1,000多公里宽的战线前进,一个月内就把红军往西推了将近650公里,兵锋直指伏尔加河。

南线向西南推进到里海北部的草原,准备拿下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跟邓尼金的志愿军建立起联系。

高尔察克的部队拿下乌法也没有费多大气力,到4月底,高尔察克已经威胁到了萨马拉和喀山。与此同时在红军的后方爆发了一系列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农民起义,毕竟布尔什维克抢粮,不,加强粮食征集工作并不讨农民的喜欢。

危机之下,托洛茨基同志调动起所有能够调动的部队,迅速用铁路把他们运往东部前线。莫斯科位于俄罗斯铁路网的中心,铁路从莫斯科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这让布尔什维克拥有了巨大的地利优势。

进入5月,高尔察克的部队遇到所有在俄罗斯作战的军队都遇到的问题:雨来了,道路变成了泥沼。加之指挥失当,而与此同时,托洛茨基同志重组了红军东线集团军群的指挥结构,任命前沙皇军官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Михаил Николаевич Тухачевский)同志为前线总指挥,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Фрунзе)同志负责指挥伏尔加河下游东线集团军群南方的部队,这支部队由第 一、四、五和土耳其斯坦集团军组成。

4月28日伏龙芝发起反攻,攻下高尔察克中部和南部军队之间别拉亚河(Бе́лая)上的斯捷尔利塔马克(Стерлитамак),在白军的战线上打进了一个楔子,战场形势开始不利于高尔察克。

由于根据地位于人力物力资源贫乏的西伯利亚,高尔察克特别依赖西方盟国的支持,但是西方盟国的支持并不是没有条件的。西方国家对于高尔察克的政权充满疑虑,布尔什维克政权是通过“政变”上台的,高尔察克难道不是吗?高尔察克能够代表俄罗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够代表俄罗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能够代表俄罗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吗?

美国总统威尔逊就对高尔察克很有看法,怀疑这些个反布尔什维克的势力是不是想要恢复罗曼诺夫王朝。如果真要复辟专制制度的话,主张民主崇尚自由的美国人民如何会支持?

因此5月26日在巴黎召开的盟军最高委员会的会议上,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就要高尔察克必须立即召开新的制宪会议,加入新成立的国际联盟,作为继续支持他的先决条件,万恶的美帝国主义!法国人要他同意偿还沙皇俄国欠下的所有债务,万恶的法帝国主义!英国人也要他承认波兰和芬兰的独立,还有波罗的海地区独立建国的要求,万恶的英帝国主义!

作为俄罗斯爱国者的高尔察克,虽然十二分地不情愿,压力之下只能含着眼泪接受这些苛刻的条件。不过他还是顽固地坚持只有俄罗斯立宪议会才有资格承认芬兰的独立,比起善于审时度势,连《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条约》都能顶着压力签署的列宁同志,高下立判!

除了附带政治条件,西方盟国对于支持俄罗斯反布尔什维克势力也没有一个协调一致的方针。英国人倾向于高尔察克,但是法国人想把重点放在乌克兰,法国人在那里有更多的利益。

这边盟军压高尔察克接受附带的政治和经济条件,白军在西西伯利亚西部的战事越发不利。6月9日红军猛攻乌法,把白军逼回乌拉尔山脉。

前面左起加伊达、高尔察克……

压力之下白军内部不再和谐,负责乌法和彼尔姆之间北部战线的加伊达“将军”,说列别捷夫没有给他提供足够的给养。虽然这时候捷克人已经不在前线作战,但他们还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手里还攥着从喀山抢来的黄金,列别捷夫不敢得罪他们,就让加伊达负责整个中部和北部地区。

把宝压在捷克人身上岂不是自找倒霉?捷克斯洛伐克人会为你们拼命?到6月底,战事不利的白军已经退到叶卡捷琳堡。7月中旬,图哈切夫斯基的第5集团军拿下兹拉托乌斯特(Златоуст),7月25日占领车里雅宾斯克,在白军中路打开一个大缺口。南面伏龙芝沿着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边界向东推进,准备包抄右翼的白军。

援助拿不到,高尔察克去找捷克斯洛伐克人要他们从喀山抢走的黄金,捷克军团不给。高尔察克没有办法,只能花些小钱从英国那里淘来些剩余物资,大约是60万支步枪、6,831挺机枪、192门野战炮和5亿发子弹,这点儿东西如何能够挡得住红军?

拿下车里雅宾斯克后,图哈切夫斯基和伏龙芝倒也没有立即展开追击,而是停下来等待后援,他们知道时间站在他们一边。随着力量越来越薄弱的白军向东败退,战线缩窄到300多公里。到10月份在西伯利亚前线红军的兵力已经达到白军的两倍,这还不算后方大量的后备军。

10月14日接手红军东部集群总指挥的伏龙芝命令第三、第五军团出击,白军后退到伊希姆河(Иши́м)后面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这条河是鄂木斯克之前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但是并不能阻挡住红军。10月31日红军突破伊希姆河,白军只能继续向东撤退。

大量的难民涌入鄂木斯克,让这个原本只有12万人的省会人口暴增到50多万。一位英国军官回忆当时的情景:“农民放弃他们的田地,学生丢弃他们的书本,医生离开他们的医院,科学家放弃他们的实验室,工人告别了他们的车间……跟随着一支士气低落军队的残兵败将。”

11月14日红军兵不血刃进入鄂木斯克,白军继续向东逃入广袤寒冷的西伯利亚。横贯西伯利亚铁路的火车上挤满了衣衫褴褛的难民,成千上万人在狭窄肮脏的车厢里死于斑疹伤寒。捷克斯洛伐克军团怕传染病流行,不准火车从鄂木斯克继续向东。

计划在伊尔库茨克立足的俄罗斯“最高统治者”高尔察克陷入绝境,捷克斯洛伐克人拿他和抢来的黄金做筹码,跟布尔什维克开始谈条件。

1920年1月21日捷克斯洛伐克人跟布尔什维克达成协议,把高尔察克和抢来的黄金交给了伊尔库茨克的布尔什维克军事革命委员会。1920年2月6日夜,高尔察克像沙皇一家一样,在一场“审判”后被枪决,尸体沉入河中。

就此这一支盘踞在西伯利亚的反布尔什维克势力灰飞烟灭,接下来俄罗斯的形势将如何发展呢?请看下篇《邓尼金》

说句题外话,苏联解体后,2008年俄罗斯导演安德烈·克拉夫丘克(Андре́й Ю́рьевич Кравчу́к)拍了一部电影《海军上将》 (Адмиралъ),里面高大上的主人公正是高尔察克,而这部电影最流行的汉语译名是《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全部请见:

苏联往事 01 – 沙皇俄国                              苏联往事 02 – 第一次革命

苏联往事 03 – 大战的考验                          苏联往事 04 – 二月革

苏联往事 05 – 临时政府                              苏联往事 06 – 四月提纲

苏联往事 07 – 和平、面包和土地                苏联往事 08 – 七月危机

苏联往事 09 – 科尔尼洛夫事件                   苏联往事 10 – 决定性的时刻

苏联往事 11 – 十月革命                              苏联往事 12 – 巩固政权

苏联往事 13 – 停火                                     苏联往事 14 – 不战不和

苏联往事 15 – 布列斯特和平                      苏联往事 16 – 捷克军团

苏联往事 17 – 镇压反革命                          苏联往事 18 – 立宪议会委员会

苏联往事 19 – 高尔察克                              苏联往事 20 – 邓尼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