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喀琅施塔得起义》里面咱们说到,喀琅施塔得水兵的起义被布尔什维克政权无情地镇压了下去。不过,喀琅施塔得的这些水兵到底是“革命英雄”,还是“前沙皇将军和干涉主义者代理人的工具”呢?
不论你怎么定性,发生在喀琅施塔得的这件事对苏俄政权来说都是一个麻烦。过去你红色恐怖也好契契卡卡也罢,针对的都是“阶级敌人”,内战是反对“帝国主义分子和白卫军”的战斗,即使是对农民的战争,起码在理论上也是无产阶级同“资本主义农民”之间的对立。
但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却开始对城里的无产阶级大开杀戒,这你让欧洲的社会主义者怎么看?
列宁同志可以继续把喀琅施塔得的水手定性为“阶级敌人”,但是列宁同志清楚地知道这些人都是过去自己的同志,是时候做出一些变革了。不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后的革命理论多么纯粹,但是显然并没有能够解放生产力反而让生产下降,粮食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经济上更是遇到了空前的困难。
在粉碎“前沙皇将军和干涉主义者代理人的工具”差不多同时召开的俄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列宁同志说我们不能让农民继续不满,我们要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我们要给小私有者一定的自由,还要给他们提供商品……。这样做确实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会“复辟”,不过只要无产阶级牢牢掌握住政权,无产阶级的政权就没有危险。
新的政策要让国家从全面管控经济这个原则上后退,让一些布尔什维克的同志非常不能理解,觉得列宁同志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有的党员同志甚至撕掉了党证。
连托洛茨基同志都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才是布尔什维克应该遵循的正确的革命路线,而所谓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主义堕落的第一个迹象”。
列宁同志说新经济政策只是对资本主义的暂时让步,按列宁同志的话说就是“走两步退一步”,但是党仍然控制着“经济制高点”,列宁同志提到的“制高点”指的是大型工业、银行和外贸企业。
“我们准备在掌握政权的同时,让农民有一点小小的资本主义。”
布哈林同志理解列宁同志,说:“我们现在做出经济让步,避免不得不做出政治让步。”
大会决议通过了新经济政策,取代先前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资本主义的尾巴,给地方政府放权,放松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制,放弃粮食征用代之以实物税,允许农民保留他们余粮用于出售换钱,恢复公共市场,重新引入在战时共产主义中一度要被废除的货币,让农民不需要再以物易物。
列宁同志虽然做出了重大政策调整,但是对党内的存在的派系主义决不姑息。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列宁同志严厉斥责了党内的那个所谓的“工人反对派”,你柯伦泰跟什利亚普尼科夫搞在一起搞什么搞?你们俩穿一条裤子就算了(他们俩是情人关系,柯伦泰,你懂的),你们不是跟喀琅施塔得的那些要推翻党的领导的反动分子,穿一条裤子吗?
伟大领袖发出了震怒,代表们岂能无动于衷?列宁同志提出的两项谴责工人反对派的动议,获得了绝大多数代表的赞同,694位代表中只有不到30人投了反对票。
为了进一步打击党内的派系主义,确立民主集中制的原则,3月16日大会通过“关于党的团结”的决议,禁止在党内搞任何独立于中央委员会的小团体。
好在列宁时代的布尔什维克党内尽管禁止派系,仍然给同志们留出了空间,两个倒霉蛋什利亚普尼科夫和柯伦泰没有被开除出党,只是都给发配到国外去搞外交去了,一个到了巴黎,一个去了斯德哥尔摩。
草根在扒苏芬战争历史《冬季战争》的时候,还奇怪柯伦泰这样大名鼎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怎么只是一个小小的苏联驻瑞典公使?相对于什利亚普尼科夫柯伦泰还算是幸运的,什利亚普尼科夫同志只活到1937年……
讲到这里说点儿题外话,列宁时代苏维埃俄国确实存在大规模契卡的现象,契卡杀人非常常见、非常随意。1919年10月在人民委员会讨论铁路问题的一个会上,中间列宁同志抓了张纸写了个便条递给捷尔任斯基同志,问:“我们监狱里关了多少危险的反革命分子?”
捷尔任斯基同志写了个数“大概1,500”,然后把字条回给列宁同志。列宁同志看了后,在捷尔任斯基同志的回复旁边打了个叉,还给捷尔任斯基同志。那天晚上,光莫斯科就有几百个反革命分子被枪决……
列宁同志的秘书说列宁同志没有下命令处决他们,他在看过的文件上打叉只是表示文件已阅……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当时“革命正义”的实施有多随意,不过那时候布尔什维克对自己的同志相对来说还算宽容。即便是对1921年春天被取缔的孟什维克,那时候布尔什维克也没有把他们赶尽杀绝。列宁同志下令给他们一些挨不着铁路的小镇让他们去自生自灭,如果他们想离开俄罗斯“不要阻拦”,甚至没有“车票钱”可以给他们“车票钱”。
1920年10月在列宁同志的准许下马尔托夫离开了俄罗斯,他在柏林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身患重病,但是在他创办的孟什维克报纸《社会主义报》上,继续同列宁同志论战。
作为一直以来的同志和对手,列宁同志对马尔托夫惺惺相惜。列宁同志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但是在1921年夏天,他确实伤感地说,“很遗憾马尔托夫不在我们身边”,他是多么了不起的同志啊。
1923年4月马尔托夫去世,此时列宁同志自己也时日不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无法说话,但“他看起来极度悲伤”,克鲁普斯卡娅同志这样回忆道。
好了回到正题,列宁同志终止了战时共产主义,代之以新经济政策,不过这个政策转变对于俄罗斯的广大农村地区来说来得有些晚。1921年5月和6月,一场严重的干旱降临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伏尔加河河水流量下降到多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地下水位暴跌,水井干涸。
由于上一年的收成就不太好,加上战时共产主义,农民们开始挨饿了,有些地方开始吃各种能吃的东西充饥,包括人肉。
6月21日的《真理报》承认大约有2,500万人处于饥饿之中,其实这个数字并不完全,契卡报告说乌克兰还有750万人面临迫在眉睫的饥饿威胁,这样将要挨饿的总人口在3,300万以上。
俄罗斯中部和北部产粮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季节短,歉收年份容易出现粮食短缺,1891到1892年的伏尔加河饥荒造成40万人死亡。不过随着产量的提高,特别是斯托雷平改革之后,1906年和1911年这两个干旱年景就没有发生什么灾难。到了1913年,俄罗斯实现粮食出口2,000万吨,饥荒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接下来的世界大战让几百万农民离开土地参军打仗,但是即便如此,由于俄罗斯的粮食出口也停了,也没有造成饥荒。1917年引发二月革命的城市面包价格问题,与其说是短缺,不如说是运输分配不当造成的问题。
尽管农村人口减少,但战争期间的粮食产量一直保持强劲。只是在1918年以后,随着内战的爆发和战时共产主义,粮食生产水平才真正直线下跌。
农民的余粮都要被征,任何抗拒征用“囤积居奇”的人都会遭到无产阶级专政铁拳的镇压,愤怒的农民用他们手头上所有工具进行反抗。契卡的报告说仅在1920年,就有八千征粮队员被打死,农民消极的反抗方式是不再多种粮食不留余粮了。
虽然这一年的五六月份党和国家花钱进口了波斯水果、瑞典鲱鱼(40,000 吨)、芬兰咸鱼( 250 吨)、德国培根(7,000 吨)、法国猪油和巧克力,但是这些食品也只能给党和国家的领导同志改善一下生活,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还需要农民的粮食保障供应。
1921年7月3日,列宁同志指示各省和地区党委“加强粮食征收机制”,还要“为粮食部门提供必需的党政权力” 。
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有人意识到出了问题,莫斯科农业协会联系上高尔基,把情况告诉了他。7月13日高尔基发出呼吁请求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他还积极参与7月21日成立的“全俄饥荒救济公共委员会”的工作。
高尔基在苏俄是一个有趣的存在,他跟列宁同志的关系非常好,尽管高尔基经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高尔基保护了一些政治上不那么可靠的人,但是契卡不怎么找他的麻烦,他甚至可以批评列宁同志。
由高尔基出面以民间形式向国际上求援,也让列宁同志和党保住了面子,要不您让共产党向要被他们推翻的资本家讨饭吃?
7月23日,美帝国主义的商务部长赫伯特·胡佛 (Herbert Clark Hoover) 回应了高尔基的呼吁,胡佛领导的美国救济署 (ARA),已经在给一战战后受灾的比利时和匈牙利发放美国的粮食援助。
胡佛说给你们粮食没问题,但是我们要监督粮食的发放,另外,关在你们监狱和劳改营里的美国公民怎么说?
面对这种援助还附带政治条件的帝国主义行径,列宁同志的愤怒可想而知,他在签署协议的同时,指示契卡把“尽可能多的懂英语的共产党员”渗透进美国的救济署。
在美国国会6亿多美元拨款的支持下,美国救济署同美国红十字会、贵格会还有基督教会联合委员会等“资产阶级”慈善组织一起,往俄罗斯运去200多万吨的粮食和其它食品,足以养活 1,100万人,还保证了未来两年的种子供应。
尽管1921年夏天和秋天有500万人死于伏尔加河饥荒,但是到了1922年初,再也没有关于饥荒的报道了。
“资本主义”的美国成功养活了共产主义统治下挨饿的几百万俄罗斯人,让共产党多多少少有些尴尬。为了反击资本主义,必须把胡佛“利用粮食来反苏”的事实真相告诉全世界。
不过那边有美国救济署运粮食给俄罗斯救灾,列宁同志可以腾出手来做另一件事了,这是什么事情呢?请看下篇《精神上的鸦片》。
全部请见:
苏联往事 01 – 沙皇俄国 苏联往事 02 – 第一次革命
苏联往事 03 – 大战的考验 苏联往事 04 – 二月革命
苏联往事 07 – 和平、面包和土地 苏联往事 08 – 七月危机
苏联往事 09 – 科尔尼洛夫事件 苏联往事 10 – 决定性的时刻
苏联往事 15 – 布列斯特和平 苏联往事 16 – 捷克军团
苏联往事 17 – 镇压反革命 苏联往事 18 – 立宪议会委员会
苏联往事 21 – 内战胜利 苏联往事 22 – 战时共产主义
苏联往事 23 – 共产国际 苏联往事 24 – 喀琅施塔得起义
苏联往事 25 – 大饥荒 苏联往事 26 – 精神上的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