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 07 – 维也纳备忘录

上篇《陷入僵局》里面咱们说了,几方剑拔弩张,作势谈判破裂就大打出手。沙皇入侵多瑙河口诸公国的消息,通过报纸和外交渠道在英国广泛传播,但是阿伯丁首相认为那并不表明就要打仗了。英国驻圣彼得堡大使西摩传回的消息说,俄国进入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只是为了达成有利于俄国的外交协议。既然是这样,那仗肯定打不起来,俄土两国最终还是会通过外交手段达成协议的。

英国大使西摩在圣彼得堡跟英国商人们聊起局势来的时候,商人们也认为仗打不起来。当然,打仗会让他们破财,但是俄国更是承受不起同欧洲列强的战争,特别是同英国交恶。俄国经济严重依赖进口,同英国打仗不但会让俄国商船无法在公海上行驶,就是波罗的海的航运也会被英国海军封锁,而这将切断俄国的海上生命线。尽管如此,英国使馆还是开始搜集俄国军舰的情报,虽然战争还没有爆发,就像前面提到过的,海军大臣格雷厄姆爵士的战略是开战后立刻打上门去。

眼下的需要解决的是俄军进入多瑙河诸公国的带来的问题。沙皇尼古拉命令部队进入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陈兵多瑙河给土耳其人以压力,但是此举也打破了地区平衡。奥地利对此感到十分不爽,这让奥地利在多瑙河地区的正常贸易陷于停顿。理论上奥地利是俄国的盟国,打败拿破仑后,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三个君主制国家的皇帝和国王,于1815年9月26日在巴黎会晤,建立了一个神圣同盟(Holy Alliance),所以作为盟国的奥地利应该支持俄国的行动。但是奥地利人非常怀疑俄国人醉翁之意不在圣地问题上,而是在巴尔干半岛有领土野心。这个情况让奥地利人很是为难,如果他们同英法站在一起抵制俄国,那么俄国下一个收拾的目标很可能就是他们,毕竟从地理位置上看他们同俄国接壤,会招致直接打击。反过来如果全心全意支持俄国,那会让他们成为俄国的小马仔,绑到俄国的战车上。此外还有个民族自尊心的问题,四年前奥地利被迫向俄国求援,请俄军帮助镇压匈牙利民族主义者起义,就让奥地利很没面子了。

Crimean_war_map_1853-06.svg

说到这里草根想插一句,1850年代的奥地利不是今天的奥地利,1850年代的俄国也不是今天的俄罗斯。今天看地图这两个国家远隔千山万水,但是在1850年代,那可是邻邦啊,至于是不是友好邻邦,那就看你奥地利的表现喽。

于是奥地利赶紧做东邀请各方到维也纳开会,这次会议由奥地利外交大臣布尔公爵(Count Karl Ferdinand von Buol)主持。奥地利搞外交那是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的,想当年大师梅特涅(Klemens von Metternich)就是靠着外交手段,让实力平平的奥地利跻身于欧洲大国之间。布尔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让俄军从多瑙河诸公国回家去,二是解决俄国对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基督徒的保护问题,这两个问题是互相牵扯的。同时法国人对圣地问题也有诉求,所以还需要征得法国人的同意。取悦于各方,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Karl_Ferdinand_von_Buol-Schauenstein_调整大小奥地利外交大臣布尔公爵

哪个说弱国无外交?弱国不通过外交手段为自己争利益,难道靠战争?弱国玩战争手段争利益存粹找死,奥地利人就不相信这个。

英国、法国、普鲁士外交大臣受邀来到维也纳,7月31日,在奥地利外交大臣布尔的主持下,拿出解决方案《维也纳备忘录》(Vienna Note),马上送交圣彼得堡和君士坦丁堡审阅。这个备忘录显然是照顾了沙皇的要求,授予沙皇保护土耳其治下的东正教徒的权力。这项权力沙皇一直强调是条约赋予的,土耳其应该接受,闹得这么僵就是因为5月10日土耳其拒绝了这项要求。

8月5日沙皇表示接受备忘录的安排,这让英国首相感到高兴,看来问题解决在望,现在就等着来自君士坦丁堡的消息了。一周过去了,没有获得来自君士坦丁堡的任何消息。终于在8月14日,土耳其苏丹给出了答复——拒绝,这根本就不能代表土耳其的利益。

土耳其不但对侵害土耳其利益的条款本身拒绝接受,对措词也表示不满。这下沙皇有话说了,说你们看,这个备忘录并不是我们提出的,也不是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思办的,但是我们接受了。破坏欧洲和平的是土耳其,那你土耳其也甭想要我从多瑙河流域撤军了。一下子舆论从谴责沙皇欺压土耳其,转向了批评土耳其拒绝接受和平倡议。

英国外交大臣克拉伦登那个气啊,心想这一定是斯特拉特福在背后捣的鬼,阳奉阴违,暗地里唆使土耳其拒绝接受《维也纳备忘录》。法国大使说就是这样,其实法国大使倒是暗地里纵容土耳其拒绝备忘录。当然这个《维也纳备忘录》本身也有问题,确实损害了土耳其的利益。或许斯特拉特福暗中做了手脚,但是英国和法国舰队出现在土耳其海域,这件事本身就让土耳其人腰杆硬了起来。

沙皇去奥地利开会,请布尔再提出一个新动议,就是一旦土耳其接受《维也纳备忘录》,他就从多瑙河口撤军。新的提议由俄国和奥地利商定后,交给了英国和法国大使。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不,此时已经是拿破仑三世了,拿破仑三世觉得土耳其肯定干不过俄国,双方一旦打起来,君士坦丁堡很快就会陷落,俄国就会拿下那些海峡然后舰队直趋地中海,于是敦促苏丹接受这个新动议。英国首相阿伯丁公爵私下里也这样认为,还担心法国趁火打劫,也倾向于避免双方开战,但是此时英国阵营内对俄强硬已经不可避免。9月20日土耳其再次正式拒绝了布尔的动议,四天后克拉伦登私下里跟斯特拉特福说,看来真要打了。同时他授权英国大使召唤邓达斯舰队到金角湾去保卫君士坦丁堡。几天后法国舰队也跟上,由哈梅林(Hamelin)率领。

10月4日,土耳其向俄国发出正式通牒!要求俄国人在两周内撤出多瑙河口诸公国。斯特拉特福尽其所能劝说土耳其人不要这样,但是土耳其人已经横下一条心来:反正仗打起来你们英国人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我土耳其垮了对你们来说是一点儿好处也没有,你们看着办!

您问土耳其人这是吃错了药吗?掂量不出自己的斤两?也是也不是。大家知道,愚民政策历来是独裁政权的标配,奥斯曼土耳其也不例外,土耳其人从小便被灌输我朝威武俄帝吓傻的神话。就拿这次维也纳会议来说吧,土耳其对内封锁消息,然后便是传言苏丹请来了英帝法帝助拳,沙皇吓尿派他老婆来求和,不但赔款还打算割让克里米亚……

既然这样,那不能就这么饶了俄国人!土耳其愤怒青年上街游行,签名请愿要求朝廷发动对俄国的“圣战”。穆斯林学校和清真寺成为集会场所,宗教界首脑们推波助澜。说起来宗教界这么积极,还要怪罪到万恶的英帝国主义身上。大英帝国自诩为民主国家,要求专制的土耳其进行民主改革。民主便意味着世俗化,这不能不动到阿訇们的奶酪,于是大阿訇们要求就是战是和朝堂对话。朝堂上,大阿訇们引经据典,说《古兰经》里这样说,《古兰经》里那样说……,诸位大臣哪个不是穆斯林?不听《古兰经》的听外国人的?

于是掂量出来自己分量的土耳其将军和大臣们,有啥选择?硬着头皮上呗。否则来场伊斯兰革命,大伙儿死得更快更彻底。

“打也是死不打也是死,让我们在战斗中牺牲吧!”

10月7日英国内阁开会讨论土耳其局势,帕默斯顿认为英国舰队应该支持土耳其,压俄国人让步。前首相外交大臣罗素伯爵(John Russell, 1st Earl Russell)也是如此好战的态度,主张立即在黑海和波罗的海的采取行动。新闻届也要求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泰晤士报》提醒读者,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不就是要来做这个的吗?只有财政大臣格莱斯顿(Gladstone)依然坚持和平路线。可怜的阿伯丁政府是个联合政府,一直是靠妥协维持,内部意见严重不一。后来克拉伦登伯爵说这样吧,在俄国进攻土耳其的情况下,让邓达斯的舰队进入黑海。内阁终于达成了一致,就按克拉伦登这个意见办。

英国人不喜欢土耳其,不过现在英国要站在土耳其一边保卫土耳其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请看《土俄开战》。

更多请看:

01 – 东方问题                                               02 – 英法的态度

03 – 法俄较劲                                               04 – 缅希科夫的使命

05 – 英国人无所作为                                    06 – 陷入僵局

07 – 维也纳备忘录                                        08 – 土俄开战

09 – 锡诺普海战                                           10 – 组织远征军

11 – 互不退让                                               12 – 宣战

13 – 踌躇不前                                               14 – 锡利特斯拉

15 – 炮击敖德萨                                            16 – 波罗的海

17 – 是战是和                                                18 – 瘟疫流行

19 – 目标克里米亚                                         20 – 联军登陆

21 – 步兵前进                                                22 – 阿尔玛之战

23 – 错失良机                                                24 – 炮击塞瓦斯托波尔

25 – 巴拉克拉瓦                                            26 – 轻骑兵冲锋

27 – 英克曼之战                                            28 – 冬天来了

29 – 南丁格尔                                                30 – 无冕之王

31 – 国内局势                                                32 – 外交风云

33 – 沙皇尼古拉                                            34 – 战略抉择

35 – 堑壕战                                                   36 – 夺取刻赤

37 – 尝试进攻                                                38 – 损兵折将

39 – 美国人搅局?                                        40 – 反攻乔尔纳河

41 – 塞瓦斯托波尔的结局                             42 – 围困卡尔斯

43 – 和平尝试                                               44 – 讨价还价

45 – 巴黎和会                                               46 – 民族大迁移

47 – 欧洲新秩序                                           48 – 被遗忘的战争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