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战争 03 – 普奥战争

上篇《拿破仑三世和俾斯麦》里面咱们说过,摸清了拿破仑三世的底牌后,俾斯麦拉上意大利,开始了对奥地利的“德意志内战”——两兄弟先把座次分出来,然后再说统一德意志的事儿。

虽然拉上了意大利,但这场“德意志内战”在德意志内部,也不是普鲁士同奥地利的单挑,双方各有一群德意志小兄弟助拳。被俾斯麦“国民议会”的忽悠吓住了,南部那些邦国萨克森(Sachsen)、巴伐利亚(Bayern)、符腾堡(Württemberg)、汉诺威(Hannover)、巴登(Baden),黑森-卡塞尔(Hesse-Kassel)、黑森-达姆施塔特(Hesse-Darmstadt)和(Nassau)等等选择了跟从大哥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北部的一众邦国特别是奥尔登堡(Oldenburg)、梅克伦堡-什未林(Mecklenburg-Schwerin)、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Mecklenburg-Strelitz)和不伦瑞克(Braunschweig)几个,选择了跟随二哥普鲁士。普鲁士这边有14个德意志邦国和自由市加盟,奥地利那边是11个,另有6个中立。两兄弟一块儿从丹麦手里抢来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就等着看较量的结果了,这是一场德意志内部的“群架”。

1024px-Map-AustroPrussianWar.svg这张地图上,深蓝色是普鲁士,浅蓝色是普鲁士的盟国。红色的是奥地利,粉色的是奥地利的盟国。中立的邦国是绿色的,黄色的是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

意大利王国掺乎进来,是琢磨着把还在奥地利手里剩余部分的意大利领土弄过来,实现意大利的彻底统一。俾斯麦想扩大统一战线,让意大利从后面牵制奥地利,同意在意大利获得威尼斯之前,不单独同奥地利和谈。

大多数军事专家预测奥地利会取得胜利,拿破仑三世也是这样想的,但结果让专家们的眼镜碎了一地,普鲁士摧枯拉朽。得益于军事体制改革以及相对发达的铁路系统,25万普军迅速集结到前线,杀入萨克森和哈布斯堡王朝富裕的波西米亚。1866年6月开战的头几周内,普鲁士人就势如破竹,让拿破仑三世感到事情不对劲了。看来这最大的威胁不再是奥地利,而是普鲁士,他还来得及做点儿什么吗? 7月3日,拿破仑三世准备派代表去普鲁士劝和,也就在这一天,爆发了这场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会战——克尼格雷茨战役(Battle of Königgrätz)。7月3日,在萨多瓦克尼格雷茨 (Sadová Königgrätz)地区,普鲁士军队同奥地利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Ludwig von Benedek)率领的主力,20多万人的北方军团进行了决战。贝内德克错过了各个击破陆续开到,先后投入战斗的普鲁士军的战机,结果奥军惨败,普鲁士军队毙伤俘奥军44,000人,余部19,6000人落荒而逃。只是由于普军没有迅速追击扩大战果,才让奥军免于全军覆没,不过这一仗也足以决定整个战局,奥地利人现在需要考虑的是能不能守得住首都维也纳了。

1868_Bleibtreu_Schlacht_bei_Koeniggraetz_anagoria_调整大小

俾斯麦顶住国王要求拿下维也纳彻底打败奥地利的压力,命令他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将军挥军转向匈牙利,俾斯麦已经在为战后谋划布局了。普鲁士的战争目的是要奥地利放弃德意志邦联的领导权,由普鲁士来统一德意志。达到这个目标即可,不可以逼奥地利太甚,为未来制造一个敌人。不拿下维也纳,让奥地利面子上不太难看。而威胁了匈牙利,让奥地利明白再打下去,它的多民族帝国可能不保。这便是俾斯麦棋高之处,未来更大的敌人是法国,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法国。奥地利意识到自己已经无力进行德意志内部领导权之争,对它来说,更大的威胁在于内部各民族中的民族主义苗头。看到面临丧失匈牙利的危险,奥地利不得不停止军事行动,于7月22日签署了停战协定。

8月23日《布拉格条约》签订,哈布斯堡王朝放弃自打十六世纪一来对德意志的领导权,解散了1815年起成立的德意志邦联。俾斯麦毫不耽搁,马上把邦联中北部的成员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汉诺威、黑森-卡塞尔、拿骚和法兰克福自由市并入普鲁士,余下的德意志北部邦萨克森、黑森-达姆施塔特、梅克伦堡(Mecklenburg)、图林根(Thuringian)、自由市汉堡、吕贝克(Lübeck)、不来梅(Bremen),并入北德意志邦联(North German Confederation),由普鲁士控制这个邦联的外交和军事事物以及大部分内部事务。经此一战,普鲁士获得了700万人口和3,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德意志统一基本成型,一个新的强权诞生,普鲁士一跃而成为欧洲顶级强权。就在六年前,伦敦的《泰晤士报》还嘲笑说,没有列强的帮忙,普鲁士怕是连现有的土地都保不住。

Map-AustroPrussianWar-annexed.svg这是普奥战争之后的德意志形势,普鲁士(深蓝色)及其盟友(蓝色)的阵营和奥地利(红色)及其盟友(粉红色)的阵营,中立的国家以绿色表示,普鲁士战后得到的领土则以浅蓝色表示。

普鲁士的“外援”意大利再一次表现出战五渣的特质,尽管北边被普鲁士打得溃不成军,但在意大利战场上奥军大获全胜,奥地利不能接受直接割让领土给手下败将意大利,于是将领土转让给法国,再由法国将领土交给意大利王国。

普奥战争的结果让法国目瞪口呆,仿佛一夜之间,原来弱小的可以随时拿捏的邻居,成为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大的国家“德国”,一个富有思想家、艺术家、诗人的美丽国度,不再仅仅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军事强国了。克尼格雷茨会战后法国内阁要求立即采取行动,否则后果严重。皇帝的私人顾问也这样建议拿破仑三世,说敌人的强大就是自己力量的相对下降。欧仁·鲁埃(Eugène Rouher)国务大臣则直接劝说皇帝:“打败普鲁士拿下莱茵兰”。鲁埃的莱茵兰指的是普鲁士西部城市科隆、杜塞尔多夫和威斯特伐利亚的鲁尔地区、多特蒙德还有波鸿,这是普鲁士的主要工业区,没有了这些地区,普鲁士就不再是一个强国了。甚至连一直以来跟拿破仑三世唱对台戏,一直反对战争的那帮自由主义分子,也开始叫嚣战争了。随着“德意志内战”的结束,自由派路易-阿道夫·梯也尔(Louis Adolphe Thiers)一再说:“拯救法国的机会就是立即向普鲁士宣战。”然而拿破仑三世并没有宣战,只是对俾斯麦采取恐吓措施。在克尼格雷茨会战一个月后,普鲁士军队仍然陷在奥地利的时候,法国皇帝要求普鲁士恪守“1814年边界”。也就是说,位于莱茵河左岸,曾经被拿破仑的法国并吞,而在1815年后不得不吐出来的大片德意志领土,卡尔斯鲁厄、曼海姆、科布伦茨和卢森堡这个大方块,还得是法国的。俾斯麦当然拒绝了,敢接受的话,几百万德意志人都不会答应,当然这样普鲁士可能面临这两线作战的危险。幸运的是,拿破仑三世并没有真的动手,还是寄希望于两家继续纠缠。另外关键的是,此时的法军位于世界各地,63,000人在阿尔及利亚,28,000在墨西哥,8,000人在罗马,还有2,000人在印度支那也就是今天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法国的步兵部队也只有平时的不到一半,能投入战斗的部队只有10万人,克尼格雷茨会战后,普鲁士胜利之师人数是法军的三倍!

克尼格雷茨会战后,1866年拿破仑三世的失意与日俱增。在克尼格雷茨会战前,拿破仑三世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说,表示法国将利用普奥战争,让两个德意志大国相争让法国得利,结果众目睽睽之下是啥利也没得着。于是拿破仑要求俾斯麦同意萨克森、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和黑森-达姆施塔特保持名义上的独立,普鲁士同意了。这个小胜利法国公众并不满意,法国公众要求领土,法军要求复仇,报1815年拿破仑战败的仇。为了迎合这些要求,1867年拿破仑三世想要德意志要塞城市卢森堡,算是对法国1866年“仁慈”的回报,但是俾斯麦寸步不让,还把大英帝国也拉了进来。英国担心法国拿了卢森堡,就会打比利时的主意,要求卢森堡公国独立并且中立,拿破仑三世落得一场空。对头梯也尔逮着机会才不忘损一下这个皇帝呢,编了个段子说:“一个猎人在林子里转了一天啥也没打着,拎着空袋子去肉铺买了只兔子,塞进了袋子,故意把兔子耳朵露在外面招摇过市,这就是‘卢森堡’。” 看拿破仑三世这皇帝当得,太给皇帝这个名号丢脸不?

部分是为了把人们的注意力从这些丢脸的事儿上引开,拿破仑三世承办了1867年的世博会,展示工业成就给法兰西添彩。但是在1860年代晚期,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带给法国的威胁,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忽视的。1820年普鲁士的人口只有法国的三分之一,1860年也还不到法国的一半,而普奥战争后普鲁士吞并的领土,加上北德意志邦联人口达到了3,000万,相比法国的3,500万相差不了多少。再加上普鲁士实行普遍兵役制,让普鲁士的军队比法军多了三分之一。随着1866年的吞并和合并,普鲁士军队从70个步兵团增加到105个步兵团,从10个师增加到17个师。小邦国把全部军队都交给了普鲁士:黑森-达姆施塔特的三个团成为普鲁士第81、82、83团;汉诺威提供了四个团;萨克森提供了九个。到1867年,所有这些新的团跟普鲁士军队无缝衔接,训练、装备甚至军官都是一样的。巴登尽管理论上是一个独立国家,但一位普鲁士将军是他们的战争大臣,另一位是他们的总参谋长,还有一位是师长。德意志迅猛发展的工业加重了这种威胁,1867年,普鲁士和萨克森的煤产量是法国煤产量的三倍,德意志铁路的建设速度轻松赶上法国全力以赴的速度,1866年达到16,000公里,这些都让法国的国力黯然失色。

面对这样的威胁,在普奥战争分出胜负的那几个月里,拿破仑三世没能阻止俾斯麦扩张到北德意志,现在他不能让普鲁士再获得南德意志的几个邦国如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这些邦国会给普鲁士再增加800万人口,20万训练有素的军队,还有其它资源。并且这些地方在未来对法国的战争中,还可以给普鲁士带来地理上的优势。有了莱茵兰和南德意志,普鲁士可以从宽大的正面,从阿尔萨斯洛林一直到卢森堡突入法国。对奥地利的战争,普鲁士就是采用了这种分进合击的战术。目前地理上的局限,限制了普鲁士对法战争的选择,但是吞并了巴登、巴伐利亚和符腾堡,情况就不一样了。拿破仑1868年对英国外交大臣说:“我只能保证欧洲和平,直到俾斯麦承认目前的状况。如果他把南德意志也并入北德意志邦联,我们的枪不得不响了。”

那么拿破仑三世的枪响了没有呢?枪怎么响的呢?请看下篇《必有一战》。

其它请见:

普法战争 01 – 最弱的大国普鲁士                                 普法战争 02 – 拿破仑三世和俾斯麦

普法战争 03 – 普奥战争                                                普法战争 04 – 必有一战

普法战争 05 – 埃姆斯电文                                            普法战争 06 – 总参谋部

普法战争 07 – 枪尖还是炮利?                                     普法战争 08 – 莱茵军团

普法战争 09 – 萨尔布吕肯                                            普法战争 10 – 维桑堡

普法战争 11 – 沃尔特                                                   普法战争 12 – 弗罗埃斯克维莱

普法战争 13 – 斯皮舍朗                                                普法战争 14 – 犹豫不决

普法战争 15 – 马尔拉图                                                普法战争 16 – 格拉韦洛特

普法战争 17 – 圣普里瓦                                                普法战争 18 – 海上行动

普法战争 19 – 通往色当之路                                         普法战争 20 – 色当之战

普法战争 21 – 国防政府                                                普法战争 22 – 梅斯之围

普法战争 23 – 奥尔良                                                    普法战争 24 – 卢瓦尔军团

普法战争 25 – 巴黎围城                                                普法战争 26 – 最后一搏

普法战争 27 – 和平来临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