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弱小的芬兰》里面咱们说到,苏联红军第14集团军派兵一路南下,意要拿下罗瓦涅米(Rovaniemi)。
想要拿下罗马涅米(Rovaniemi)的不只是这一路红军,11月30日,驻扎在坎达拉克沙(Kandalaksha)的红军第9集团军第122师,沿着一条更短的路线向西前进。一百公里范围内唯一的芬兰白军,是第18独立营这支掩护部队。
12月10日芬兰反动派放弃萨拉(Salla),红军距离罗瓦涅米(Rovaniemi)不到160公里了。
与萨拉战线相隔160多公里的苏联红军第9集团军的其他部队,也在向波的尼亚湾前进。对于率领第163师前进的泽连佐夫(Zelentsov)同志来说,前景一片光明。163师使用了一条从他们驻地乌赫塔(Ukhta)到芬兰君图兰塔(Juntusranta)附近边界的新建道路,取得了完全的战术突袭效果。
一开始芬兰只有50人的掩护部队,来保卫从君图兰塔(Juntusranta)到索穆萨尔米(Suomussalmi)的道路。因此第163师的主力第81和第662步兵团,加上一个营的坦克和骑兵,轻松击退芬兰白军的抵抗,几天内就到达了索穆萨尔米(Suomussalmi)外的南北公路,并向两个方向展开突击。
芬兰反动派原以为对这个地区的进攻,会在君图兰塔(Juntusranta)以南50公里的边境地区展开,那里路况更好。但是只有红军第759步兵团和师侦察营,使用了这条南线。芬兰人在那里部署了两个排,相距10公里设置路障。这些芬兰守军在12月4日从卡亚尼(Kajaani)赶到那里的第15独立营,和第4野战补充营的地方预备役人员的协助下,沿着从拉特(Ratte)到索穆萨尔米(Suomussalmi)几十公里的道路,且战且退。
第一天夜幕降临时,苏联红军拿下了拉特公路10公里长的一段。12月7日红军占领拉特(Ratte),随后整个第163师继续向奥卢方向推进,这里到芬兰那条唯一对外的铁路,只有200公里的距离。
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逃难的芬兰平民塞满了道路,思想落后的芬兰农民显然不愿意被苏联红军解放。牲畜被赶下公路射杀,以便把狭窄的道路让出来,留给匆匆赶路的芬兰部队。此外,芬兰反动当局实施了焦土政策,不给红军留下一粒粮食。
在索穆萨尔米(Suomussalmi)东南100公里处,红军第9集团军的第三支部队,正从其位于列博雷(Reboly)的驻地出发,沿着两条道路向西北运动。那里的芬兰铁路线距离边境不到80公里,这支部队第一个目标是库赫莫(Kuhmo)。
可能是第9集团军对他们北边索穆萨尔米(Suomussalmi)方向的进攻充满信心,因此一开始只向方向库赫莫(Kuhmo)派出第54师的一部。尽管遇到了芬兰第14独立营的抵抗,但第一周的战斗结束的时候,红军距离库赫莫(Kuhmo)已经不到24公里了。
北方苏芬两军实力对比如此悬殊,原因是芬兰总参谋部严重低估了红军的能力。芬兰人认为从拉多加湖(Lake Ladoga)往北,苏联依赖的主要是单轨的摩尔曼斯克铁路,而从铁路到边境,是80到240公里的原始道路,苏军不可能在这一地区集结大量的兵力,因此在将近1,000公里的最北段边界,芬兰只部署了9个营级或者更小规模的掩护部队,结果面对的是每条边境公路上师级规模的红军进攻部队。
曼纳海姆元帅直呼,情况“超出了我们最坏的设想。”
不过比起北部红军穿过荒野的分散突击,对芬兰来说更为致命的,是伊万·哈巴罗夫(Ivan Khabarov)将军指挥的苏联第8集团军,在拉多加湖以北发动的强大而集中的攻击。这一地区被称为拉多加-卡累利阿地区,靠近芬兰南部的交通枢纽和人口聚居中心。
芬兰国土看起来面积很大,但是北方大都是些不毛之地,只有南边靠海的地方以及卡累利阿地峡,才更适合人类居住,这也是芬兰反动当局不愿意在卡累利阿地峡上做出重大让步的原因。芬兰可以丢掉北边几百公里冰雪覆盖的荒原,但在南部必须寸土必争。拉多加-卡累利阿地区位于卡累利阿地峡曼纳海姆防线背后,如果这里被突破,整个防线就会腹背受敌,芬兰反动当局危在旦夕。
芬兰总参谋部对苏联红军有此动作早有预料,平时芬兰白军也在这里进行过多次演习,但他们还是对红军在此投入的部队规模感到惊讶。连曼纳海姆元帅都认为,以当地的道路条件,最多可以支持三个师的作战行动。
因此战争爆发后,芬兰反动当局在拉多加湖以北100公里的战线上,部署了由第12师和第13师两个师,以及三个营的掩护部队组成的第四军。不料秋天苏联人改善了道路,加快了摩尔曼斯克铁路支线的建设,因此11月30日,红军可以在边境地区一举投入五个步兵师加一个装甲旅。
苏联红军第8集团军最北翼是第155师,向着公路枢纽伊洛曼西(Ilomatsi)方向前进,遇到的抵抗微不足道,当夜便拿下了萨尔米耶尔维(Salmijärvi)。
第139师从索耶尔维湖(Suojärvi Lake)地区以北,朝连接科尔皮谢尔卡(Korpiselkä)和瓦锡兰(Värtsilä)的公路前进,同一夜也拿下莱帕涅米(Leppäniemi)。
第56师则前进到索耶尔维(Suojärvi)附近,朝着洛伊莫拉(Loimola)方向前进。
第18师和第168师,沿着拉多加湖北岸快速推进。
抗击苏联红军第139师的芬兰R特遣队,只有大约4,000人, 这支部队是由三个互不相干的单位临时拼凑而成,开战后又有一个独立营和一个自行车营加入进来,特遣队由拉萨宁(V. Rasanen)中校指挥。
12月1日,谨小慎微的拉萨宁,把特遣队指挥部从冯泰莱(Vuontele)撤到阿格拉耶尔维(Ägläjärvi),但特遣队大部分人员,仍在艾托约基河(Aittojoki River) 以东坚守。
12月2日索耶尔维(Suojärvi)陷落,R特遣队后撤,红军从索耶尔维(Suojärvi)车站,沿着铁路线进抵科拉(Kollaa)。曼纳海姆听说索耶尔维(Suojärvi)陷落震怒,撤了第四军军长尤霍·海斯卡宁(Juho Heiskanen)少将的职,让约翰·哈格伦德(Johan Hägglund)少将指挥第四军。
曼纳海姆曾经期望这些掩护部队,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地区的地形,对红军进行有效的阻击。但是部队的防御太消极,曼纳海姆命令第二天发起反击,阻止住红军的势头。
第四军于12月3日发起反击,夺回索耶尔维(Suojärvi)火车站以及铁路沿线地区,但是情况并没有根本好转。一个团在炮兵支援下向索耶尔维(Suojärvi)北部前进到列特(Liete),遭遇到苏联的坦克部队,被迫仓促撤回。
到12月7日,这个团被苏联的坦克逼回了科拉(Kollaa)。
而12月3日拉萨宁特遣队对第139师的反击也失败了,特遣队指挥部中午左右后撤到托尔瓦耶尔维(Tolvajärvi)。第二天,沿艾托约基河临时构建的据点被迫放弃。5日,阿格拉耶尔维(Ägläjärvi)丢失,守卫阿格拉耶尔维(Ägläjärvi)的第7自行车营,很多部队一看到苏联坦克就惊慌失措吓得四散奔逃。败军如惊弓之鸟草木皆兵,有时候见到人就开火,不管是哪一方的。
苏联红军第139师向托尔瓦耶尔维(Tolvajärvi)追击前进,如果R特遣队再退,丢掉瓦锡兰(Värtsilä)的话,曼纳海姆防线的背后可真就危险了。
与此同时,红军第155师继续向伊洛曼西(Ilomantsi)方向推进,到了托尔瓦耶尔维(Tolvajärvi)的芬兰部队北面24公里的地方。
为了应对危局,12月5日曼纳海姆元帅命帕贾里(Pajari)中校,带着预备队中的第16步兵团加一个炮兵中队前往瓦锡兰 (Värtsilä)。同时把拉多加-卡累利阿地区以北的所有芬兰部队,合成一个直属最高司令部的集团,派手下爱将塔尔维拉(Paavo Talvela)上校前去统一指挥,任务是阻止住红军第155师和第139师向伊洛曼西(Ilomantsi)和托尔瓦耶尔维(Tolvajärvi)的推进,相机夺回索耶尔维(Suojärvi)。
塔尔维拉上校的经历颇为传奇,芬兰内战期间,三个月他就晋升为少校,1928年31岁成为上校。不过两年后,他就辞职下海去经商,但仍然跟曼纳海姆元帅私交甚密。1939年被召回现役,曼纳海姆元帅认为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他来完成最放心。
临危受命的塔尔维拉将怎样应对危局呢?咱们先把这边的战事放一放,说说对这场战争至关重要的卡累利亚地峡战场。
在卡累利阿地峡上,苏联投入了他们最主力的部队,第7集团军的8个步兵师和5个装甲旅。这里的道路条件远好于北部边界,两条铁路线把列宁格勒同芬兰的铁路网连接起来,其中一条分开来,沿两条不同的路线穿过大部分地峡地区。中部另有一条芬兰铁路,终止于距离边境十几公里的瓦尔克耶尔维(Valkjärvi),还有几条路况良好的公路。芬兰军队在地峡上的后勤补给中心和交通枢纽,古老的芬兰第二大城市维普里,距离列宁格勒只有100多公里。
维普里又叫维堡(Viborg),是一座围绕着建于公元1293年的瑞典城堡发展起来的城市,几个世纪里见证了无数次俄国的入侵,最终于1710年被彼得大帝的军队占领,1721年根据《尼斯塔条约》(Treaty of Nystad)割让给了俄国。沙皇1809年吞并整个芬兰后,1812年把维普里省划归芬兰大公国管理。对芬兰人来说,维普里既是一座城市,又是一个象征——抵御了俄国人几百年入侵的堡垒。
芬兰当局预料到地峡是苏联红军的主攻方向,于是把其主力五个前线师,都集中在曼纳海姆防线上。在防线前,芬兰还部署了21,500人的掩护部队,分别组成U、M、L和 R集团,他们的任务是迟滞并消耗苏军的进攻,为主力部队进驻曼纳海姆防线争取时间。
11月30日清晨,600门野战炮开始发起猛烈炮击,半小时后,红军第7集团军从整个地峡上展开全线进攻。目标是突破曼纳海姆防线拿下维普里,随后解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靠近芬兰湾的芬兰U集团在红军第70师的打击下,退到特约基(Terijoki)。芬兰守军反击无效后,炸毁桥梁烧毁房屋,向北撤离。
临近的M集团也是且战且退,12月2日傍晚撤到潘帕拉(Pamppala)附近。撤退中的M集团的一个营,12月2日发起一次成功的反击。虽然于大局无补,也是战争初期唯一的亮点,被芬兰当局大加宣传用以提振士气。
再往北在地峡的中心,11月30日开始红军在利波拉村(Lipola)跟芬军展开逐屋争夺。
在拉多加湖附近,有重型坦克支援的苏联红军击退芬兰的R集团,R集团同样于12月2日发起反击,但是未能打退红军的进攻。
12月2日傍晚时分,负责地峡防御的芬兰堪纳斯(Kannas)集团军总指挥奥斯特曼(Hugo Österman)中将接到报告,说红军在芬兰湾的普马拉(Puumala)登陆了,这样的话U集团就会被切断后路。指挥第二军的奥奎斯特(Öhquist),赶紧命令U集团后撤到乌斯科科(Uusikirkko)地区。
又有一份报告说,红军的一个坦克纵队已经前进到芬兰主阵地前的索姆拉(Sormula)了,这可能要断了R集团的后路。奥斯特曼将军下令守卫地峡东北部的第三军,把R集团也撤回来。
事后证明这两个消息都是错的,可能是苏联红军故意散播谣言,也可能是重压之下芬兰反动派惊慌失措导致的消息乱传。
前线一片混乱,芬兰人将如何应对呢?请看下篇《危如累卵》。
全部请见:
冬季战争 01 – 夹缝中的芬兰 冬季战争 02 – 苏联同志的具体问题
冬季战争 03 – 去莫斯科谈判 冬季战争 04 – 再去莫斯科谈判
冬季战争 05 – 红军发言了 冬季战争 06 – 弱小的芬兰
冬季战争 11 – 曼纳海姆防线 冬季战争 12 – 遥远的北方
冬季战争 15 – 战线稳定下来 冬季战争 16 – 大莫蒂
冬季战争 17 – 准备进攻 冬季战争 18 – 卡累利阿地峡
冬季战争 19 – 不祥之兆 冬季战争 20 – 拉多加湖以北
冬季战争 23 – 和谈 冬季战争 24 – 资本主义的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