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战争 08 – 危如累卵

上篇《势如破竹》里面咱们说到,苏联红军在各条战线上迅速推进,芬兰反动派穷于应付,人心惶惶。

由于担心被包了卡累利阿馅饼,驻防在地峡上的芬兰掩护部队匆忙后撤,曼纳海姆元帅得知后大为光火,他觉得这些掩护部队应该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加上良好的防御阵地,尽量多地杀伤敌军,并适时发起反击。

在前往新总部米凯利(Mikkeli)的路上,12月4日曼纳海姆元帅先去了设在伊马特拉(Imatra)的堪纳斯集团军指挥部,把司令军长们训了一通。元帅走后,地峡集团军指示U、M、L集团,对前一阶段的战斗行动,进行详细的书面检讨。

不过有些事情也不能太怪属下,上面的意见也有分歧。奥斯特曼给他们的命令是,不要跟强敌硬拼,显然他还是按照最初的设想来给他们布置任务。部署这些部队的初衷,是迟滞敌人的进攻,为部队动员进入主要防御阵地争取时间。

咱们前面说过,芬兰反动政府为了显示决心,10月6日就动员起了野战军,随后还征召了预备役人员,开战之前,主力部队就已经驻防在曼纳海姆防线上了。因此奥斯特曼将军认为,冒着重大伤亡的风险固守前沿地带没有必要。但是曼纳海姆元帅希望这些掩护部队,能够利用有利的地形和工事,尽量多地杀伤敌人,否则修的那些工事干什么用?

元帅离开后,芬兰军队不再后退,12月5日和6日进行了更有力的抵抗,还发动了夜袭,甚至守卫曼纳海姆防线的一些部队,也参加了这两天的战斗。然而这个时候边境地带大部分地区已经丢失,掩护部队的任务也只能到此为止了。

确实如曼纳海姆元帅担心的那样,掩护部队从边境上撤得太快,引发了一些恐慌。好在这个影响不大,毕竟防线还在。


这一阶段芬兰军队处处失利士气低落,最大的原因是苏联的坦克。坦克这种机械怪物隆隆隆地压过来,身上的火炮机枪突突突地喷射出致命的火舌,绝对能让手里只有步枪的芬兰倒霉蛋,产生一种绝望的恐惧。哪怕手里拎把小刀跟老虎干,看上去都比这个有胜算。


芬兰人手里的反坦克武器,只有地雷、野战炮和100门博福​​斯37毫米反坦克炮。瑞典制造的博福斯反坦克炮,主要分配给驻守地峡的堪纳斯集团军,对于在12月的战斗中经常遇到的苏联轻型T-26坦克,非常有效。然而对于边境运动战不断变化的形势,博福斯炮显得太少、太笨重。尽管在12月5日之前,就有80辆苏联坦克被博福斯炮和其它的炮击毁,还有一些被地雷炸毁,但是苏联的坦克看起来源源不绝,苏军光在地峡上,就投入了1,000辆坦克。

而著名的以莫洛托夫同志命名的“莫洛托夫鸡尾酒”,这个时候还没有大规模登场。

战事开始的第一周,芬兰最高指挥部里弥漫着阴郁的气氛。苏联红军仍然在沿着整个东部边界推进,芬兰白军在几个地方都濒临崩溃。很多刚刚还是文员、教师、农民和店主的芬兰军官,也没有多少打仗经验,在红军压倒性的攻势面前显得不知所措,更多考虑的是手下的安全、后方的通畅、时时希望得到的增援,处处期待能有上级的指示,而不是主动出击敌人的侧后。

对常人来说,这些反应都属自然,但对于曼纳海姆元帅来说,这种情况必须立即消除,以免恐慌情绪席卷整个军队和国家。芬兰本来就国小力弱,精神上再没有点儿支撑,那仗就不要打了,投降就是了。

有着人员和武器装备方面巨大优势的苏联,则是一片乐观。副外交人民委员波将金(Potemkin)同志跟法国大使说,红军“四五天后”就能拿下赫尔辛基。炮兵总长、副国防人民委员库利克(Kulik)同志跟部下说,炮兵做好打12天的准备就够了,多了不用。芬兰从一名牺牲的红军指挥员身上发现的命令是,要部队不要侵犯到瑞典边界!

12月1日,芬兰人民政府在芬兰边境城镇特约基(Terijoki)成立,等到赫尔辛基解放后,就迁过去领导全国。芬兰共产党领袖奥托·库西宁(Otto V. Kuusinen)同志担任这个芬兰民主共和国政府的总统兼外交部长。

12月3日《真理报》和《消息报》的头版上,是莫洛托夫同志和库西宁同志两位国家领导人,签署两国政府之间的互助友好条约。自然而然,这个条约满足了苏联所有的要求。

苏联人自信满满不只是因为强大的军事优势,还来源于年轻的芬兰共和国动荡的社会和历史。独立后的芬兰立即陷入到内战之中,内战往往比外战更血腥更残酷,也让失败的一方心里埋藏的仇恨更深更持久。可能没有人能准确知道,到底有多少红军战士在革命失败后被处决、被饿死在监狱里,可信的数字是大约8,380人被处决,差不多同样多的人死在了牢里。

芬兰红军战士

当然红军也不是什么善茬,对待阶级敌人更不会手软更加严酷无情。抛开是非来看后果,虽然内战结束了,但是芬兰社会的撕裂,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愈合的。相信共产主义战士的革命意志比当年更加坚决,起码苏联人是这么看的。

一般的苏联人对此更是深信不疑,12月2日《红星报》(Krasnaya Zvezda)报道了一位驻扎在西伯利亚的红军战士,担心战争结束得太快,让他无法参加这个“历史性的解放任务”。

既然芬兰的无产阶级会热烈欢迎他们的解放军,那还需要派遣什么精兵强将?军事准备也不需要那么认真。于是12月份派往芬兰冰冻荒野的红军,甚至连足够的冬装都没有准备好,很多南方过来的战士,冻死在自己的阵地上。红军记者米哈伊尔·索洛维耶夫(Mikhail Soloviev)报告说,从土耳其斯坦直接调到芬兰前线的一个师里,有100名乌兹别克、塔吉克和土库曼的战士冻死了。

不过有一点苏联人却是看走了眼,苏联人低估了思想落后的芬兰人,保卫他们来之不易的独立的顽固。

12月1日,就在芬兰人民政府成立的当天,赫尔辛基的资产阶级芬兰反动政府也进行了改组。德高望重的芬兰银行行长斯托·里蒂(Risto Ryti)临危受命成为总理,曾跟右翼不对付的社会民主党领袖韦伊诺·坦纳(Väinö Tanner)成为外交部长,象征了民族和解,所有政治派别的团结。

苏联帮助芬兰人民成立的那个芬兰人民政府,并没有让芬兰人分裂,反而把他们团结起来,算是苏联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现在所有政治观点的芬兰人都意识到,已经不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做出领土让步,而是芬兰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能否生存的问题。甚至绝大多数原来的革命志士,也放弃革命理想,团结起来保卫自己的国家,志愿参军上前线。

确实仍有一些共产主义战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但是人数不多,起到的作用不明显。

其实芬兰人对于共产主义,远没有对俄国人那么反感,很多人铭记在心的,是末代沙皇对自治大公国守法公民的镇压,精通历史的人更会列举出一系列俄国侵略芬兰的史实。相比之下,曼纳海姆元帅倒是反共胜于反俄,曼纳海姆对曾经服务过30年的俄罗斯帝国,还是有感情的。但是这时候老元帅审时度势,说出了 “我们百年历史上的敌人,再次入侵了我们的国家……我们在为家园而战、为信仰而战、为国家而战”这样的话。

芬兰人对俄国人的不信任,也帮了他们的大忙。咱们前面说过,苏联施压波罗的海三国,让芬兰人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也为了向苏联表示强硬,10月6日芬兰反动当局就开始就把掩护部队部署到地峡地区,第二天,部分预备役人员打着“补充预备役训练”的旗号调动起来,这样苏联便没有了突然袭击的可能性。

因此11月30日战争爆发时,芬兰国防力量的动员和集中几乎已经完成。正如曼纳海姆元帅所说的那样:

“我们的防御战斗,是在比我们设想的更有利的条件下开始的。 过去二十年总参谋部的噩梦,一直都是我们孱弱的掩护部队,如何能够守住通往卡累利阿地峡的大门,直到野战军的主力部队能够进入他们的阵地。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可以说我们赢了第一轮,掩护部队和野战部队已经及时有序地部署到了阵地上。四到六周内,我们就完成了部队的训练和装备,让他们熟悉地形,修建野战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埋地雷布雷场。这样目标明确的部队,跟原来设想的匆忙动员起来并立即投入战斗的部队,情况大不相同。这样的情况,让我们能在大战之前保持冷静和信心。 ”

另外由于不再需要争取时间,战争初期阶段掩护部队不需要死拼,保留下来组成了芬兰的第十个师。

这些行动也让平民受益,10月10日,芬兰政府广播呼吁大城镇的居民自愿撤离,并为疏散提供了火车和汽车。在赫尔辛基,大学、公立学校和证券交易所10月中旬关闭,城里到处挖防空洞,留给那些没办法离开的人。

当然到了11月下旬人们开始懈怠,但是这些措施仍然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虽则如此,苏联红军第一轮打击的力度和范围,仍然出乎了芬兰最高统帅部的意料,特别是东北方向上。本来芬兰统帅部打算把所有的预备队,都留给最主要的战线卡累利阿地峡,但是由于苏联第8和第9集团军,从东部边界发起的突击出乎意料的强大,曼纳海姆不得不把预备队拆散,顶到库赫莫(Kuhmo)、索穆萨尔米(Suomussalmi)和托尔瓦耶尔维(Tolvajärvi)那里去了。

芬兰统帅部手里的预备队并不充裕,除了几个训练装备都不充足的预备役营和九个补充营外,总司令部手里还有两个不完整的师,一个是芬兰南部卢迈基(Luumäki)的第6师,一个是在奥卢的第9师。

第9师的三个团之一的第26步兵团,在动员的时候被派到了地峡。12月4日,以其下辖的第25步兵团为核心,扩充为旅级单位,被派到了库赫莫(Kuhmo)。留在凯米的第27团,也扩充为旅级单位,于12月7日奉命前往索穆萨尔米(Suomussalmi)。

第6师同样也被拆散,12月5日,第16步兵团奉命前往托尔瓦耶尔维(Tolvajärvi),作为元帅直接指挥下的特种作战部队,足以说明拉多加湖以北的局势有多么严峻。剩下的两个团,第17和第18步兵团,被派去增援维普里东南部地区。

只经过一周的战斗,曼纳海姆元帅手里能够调用的预备队就所剩无几,芬兰人的局势危如累卵。不过虽然危机四伏,曼纳海姆元帅依然发现了克敌制胜的机会:苏联红军在北部荒野中的每一路突击,确实都给芬兰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没有哪一支苏联的进攻部队,可以与其侧翼的友军相配合,他们都被几十公里的原始森林和湖泊分隔开来了,这便给了芬兰军队发挥其侧翼进攻战术的机会。

进攻是芬兰人最好的防御手段,仅仅阻止住红军的推进是不够的,为了能把分散投入救火的预备队抽回来,重新部署到决定性的地峡战线上,芬兰人必须首先解决红军在东北方向的威胁。

那么,芬兰军队将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请看下篇《准备反击》

全部请见:

冬季战争 01 – 夹缝中的芬兰                               冬季战争 02 – 苏联同志的具体问题

冬季战争 03 – 去莫斯科谈判                               冬季战争 04 – 再去莫斯科谈判

冬季战争 05 – 红军发言了                                   冬季战争 06 – 弱小的芬兰

冬季战争 07 – 势如破竹                                       冬季战争 08 – 危如累卵

冬季战争 09 – 准备反击                                       冬季战争 10 – 初尝胜果

冬季战争 11 – 曼纳海姆防线                                冬季战争 12 – 遥远的北方

冬季战争 13 – 莫蒂                                              冬季战争 14 – 白色死亡

冬季战争 15 – 战线稳定下来                                冬季战争 16 – 大莫蒂

冬季战争 17 – 准备进攻                                       冬季战争 18 – 卡累利阿地峡

冬季战争 19 – 不祥之兆                                       冬季战争 20 – 拉多加湖以北

冬季战争 21 – 维普里湾                                       冬季战争 22 – 试探

冬季战争 23 – 和谈                                              冬季战争 24 – 资本主义的芬兰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