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乌克兰 01 – 乌克兰

普京大帝针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场战争虽然还没有结束,但在西方敌对势力拱火递刀子的情况下,俄罗斯的失败看起来是迟早的事儿,失败后俄罗斯大概率会重现解体的过程,就像当年的沙皇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一样。

普京大帝为什么执意要给乌克兰“去军事化”呢?这就不得不从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说起,说一说那些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不得不说的往事。

本篇是《说说乌克兰》系列的第一篇,这个系列跟《阿富汗战争》《古巴的前世今生》一样,都是由草根为“宏大叙事”《苏联往事》准备的素材的“边角料”构成。边角料中《阿富汗战争》的阅读量尚可,《古巴的前世今生》就惨不忍睹了。在这里草根请大家提起精神,古巴是为数不多还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请大家务必珍惜!

好了,话不多说直击主题说回乌克兰,虽然这个系列也不知道能说多久,能说多深……

话说乌克兰位于东欧平原之上,西南以喀尔巴阡山脉为界,西北部是平缓的森林和田野,东部是辽阔的草原,在这两个方向上,都没有自然屏障来阻挡外敌的入侵。

有人说正是地理条件决定了乌克兰的命运,确实,缺乏自然边界,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直到二十世纪末,乌克兰才建立起独立的主权国家。没错儿,就是在苏联解体之后,才有了乌克兰这个国家。

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说过:“如果一侧有山或者海这样的自然边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就会继续他们的政治生活方式,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

对于这位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里,维基百科上是这样介绍的: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亚诺夫斯基(俄语: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о́голь-Яновский,罗马化:Nikolai Vasilievich Gogol-Yanovski),或按乌克兰语译为米科拉·瓦西廖维奇·霍霍里-亚诺夫斯基(乌克兰语:Мико́ла Васи́льович Го́голь-Яновський,罗马化:Mykola Vasyliovych Hohol-Yanovskyi),乌克兰裔俄罗斯作家,生于现在的乌克兰大索罗钦齐的一个哥萨克家庭。他自幼爱好文学,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1831年发表的《狄康卡近乡夜话》使他受到了亚历山大·普希金的赞誉。1836年,他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上演,在这部作品中,他用幽默的笔调和有力的讽刺手法,使俄国喜剧艺术发生了重大转折。1842年,《死魂灵》一出版,就“震撼了整个俄罗斯”,成为俄罗斯文学走向独创性和民族性的重要标志。别林斯基称他为继亚历山大·普希金之后的“文坛盟主”、“诗人的魁首”。而整个19世纪40年代也被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为“果戈里时期”。1847年,他发表了《与友人书信选》,公开表示对以前所有作品的忏悔。

1852年,他在严重的东正教狂热中去世。果戈里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自然派”的创始人……

这样看来,原来咱们所熟知的著名的“俄罗斯作家”,写出《钦差大臣》和《死魂灵》的著名的俄罗斯作家果戈里,原来是“乌克兰作家”。不过这样说似乎也不大妥当,果戈里一直以来用俄语而不是乌克兰语写作,说是俄罗斯作家更有说服力。然而这似乎也给普京大帝发动针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提供了依据。

乌克兰语出现于中世纪的晚期,也是一种斯拉夫语言,跟波兰语和俄语相关但又有所不同。乌克兰人当然有自己的饮食习惯、自己的风俗传统、自己的文化传说。现代的民族观念是从近代欧洲发展起来的,因此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乌克兰的民族认同感,也是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开始增强。然而在乌克兰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现在称为乌克兰的这片土地,一直以来更像是一个殖民地,是其他欧洲帝国的一部分。

“乌克兰”一词在俄语和波兰语中的意思都是“边疆”,咱们知道乌克兰过去大体上是俄罗斯帝国也就是沙皇俄国的一部分,确实在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之间,大部分乌克兰土地属于俄罗斯帝国。

在那之前,今天乌克兰的这片土地属于波兰,或者更确切地说属于波兰立陶宛联邦,波兰立陶宛联邦1569年从立陶宛大公国那里继承了这些土地。

再往前追溯,在乌克兰的土地上曾经产生过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基辅罗斯是九世纪由斯拉夫部落和维京贵族建立的中世纪国家。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都认可基辅罗斯是他们的祖先以及精神家园。

基辅罗斯(1054-1132)极盛时候的疆域

作为各个帝国的“边疆”,乌克兰的所有权经常在各个强国之间交换,有时候交战的各国军队里都有讲乌克兰语的部队。

波兰人在失去乌克兰很久之后,仍然怀念“他们的”乌克兰,乌克兰往往成为波兰浪漫主义诗歌和小说的主题。十九世纪波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亨利克·显克维支 (Henryk Sienkiewicz),打动他读者的故事,就来自于七世纪哥萨克人的生活。或许如果波兰也诞生了一位大帝,同样会寻找机会发动针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

尽管波兰人不愿意承认,但是他们确实知道乌克兰人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承认乌克兰人在语言和文化上跟他们不一样。 很多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接受波兰贵族头衔的乌克兰人,仍然是东正教徒,而不像波兰人那样信仰罗马天主教。乌克兰的农民更是讲自己的语言,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饮食。

俄罗斯人比波兰人更不愿意承认乌克兰人跟他们不一样,俄罗斯人称乌克兰为“南俄罗斯”或者“小俄罗斯”。十九世纪俄罗斯著名的民族主义理论家维萨里昂·别林斯基 (Виссарио́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Бели́нский) 说:“小俄罗斯的历史就像一条支流,汇入俄罗斯历史的这条主河里。”

“小俄罗斯人始终是一个部落,从来不是一个民族,更不是一个国家。”

俄罗斯官方和学者都把乌克兰语看作是一种方言,或者是一种说话方式,总之就是土语,不是独立存在的一种语言。有的俄罗斯作家也用它来写作,只是为了让作品显得更口语化,语言更加“农民”。

不管波兰人和俄罗斯人怎么想,在今天成为现代乌克兰的这片土地上,确实形成了一种独特并且独立的乌克兰身份认同。

说起乌克兰可能马上会有同学联想到哥萨克,在1610年和1618年,乌克兰的哥萨克两次跟着波兰军队去打莫斯科,相当一段时间里乌克兰的哥萨克是站在波兰一边打俄罗斯的。后来俄罗斯吞并乌克兰后,沙皇也给予了乌克兰哥萨克特殊地位,来换取他们对俄罗斯帝国的忠诚,让乌克兰哥萨克为沙皇鞍前马后地效劳。

由于被不同的帝国几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乌克兰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特征。乌克兰东部受俄罗斯统治的时间较长,那里的人讲的乌克兰语相对来说更接近俄语,当地人也更有可能是俄罗斯东正教教徒。

加利西亚 (Galicia)、沃里尼亚 (Volhynia) 和波多利亚 (Podolia) 这些波兰统治时间更长的地方的乌克兰人,说的语言更波兰,更有可能是罗马天主教徒或者希腊天主教徒。希腊天主教仪式类似东正教,但是认可罗马教皇的权威。

波兰被瓜分的时候,一部分的原来属于波兰的乌克兰人,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臣民。

国家之间的边界经常变动,让即便是信仰和语言相同的乌克兰人,也有可能成为不同国家的人,对这种情况,乌克兰人怎么看呢?请看下篇《民族觉醒》。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